龙池村一位村民指着眼前荒凉的一片地,回忆种植猕猴桃经历,十分心痛。 本报记者 庞峰伟 摄
满地的水泥杆和架起的钢丝,其间是枯黄的玉米秸秆或秸秆垛,还有几株死掉的猕猴桃藤蔓缠绕在钢丝架上……11月30日一早,通江县空山乡龙池村,村民龙利天(化名)又一次来到村道旁的田地里,眉头紧锁。
两年前,龙利天等龙池村村民曾雄心勃勃,200多亩地里种的是红心猕猴桃。但一场猕猴桃溃疡病打碎了他们的梦。“以后乡干部、村干部再号召我们种什么,不能一说就动,我们都要慎重一点了。”提起这些“伤心”猕猴桃,村民们怨言颇多。
这场产业脱贫探索因何失败?它又留下了怎样的影响与思考?四川日报民情热线记者前往该乡展开调查。
1
计划中的致富产业却赔了钱
屋外寒风呼啸,屋内柴火闪烁。在龙池村贫困户王晓星家中,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种植3亩多红心猕猴桃赔光1.5万元积蓄的惨痛经历。
空山乡位于大巴山深处,距通江县城100公里,距成都450公里,平均海拔1050米,是通江县最边远、最贫困的高山乡之一。靠山吃山,如何早点脱贫一直是当地农民和政府最关心的问题。
2010年,龙池村通过多年实施“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项目,基础设施、新村建设有了较大提升。“建起新居,还要配好产业。”看到红心猕猴桃市场销路好,卖价高,曾在广元市苍溪县学习猕猴桃种植管理技术的龙池村村主任刘思文等人,与通江县返乡创业人士赵阳初等人组建三套车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准备发展红心猕猴桃产业,并得到了空山乡政府的鼓励。
刘思文说,2012年,空山乡鼓励龙池村在三套车合作社带动下,以“专合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发展红心猕猴桃产业。“我们当时咨询了广元的种植大户等,了解到猕猴桃理想的海拔是800米到1800米,龙池村正处于这个海拔区间。”赵阳初介绍。“当时,专门开村民大会说这个事,村社干部还几次到我家,动员我把公路沿线的地里种上红心猕猴桃。”王晓星回忆,最终,有30多户种植户在200多亩地里种上了猕猴桃,“谁想到短短两年,就把我攒下的1.5万元赔了个精光。”王晓星至今十分心痛。
据悉,猕猴桃溃疡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猕猴桃生产的毁灭性细菌性病害,被列为全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记者调查发现,30多户种植户分别投入的一万多元至十几万元都打了水漂,亏损额共达100多万元。有贫困户因种红心猕猴桃,把辛苦积攒多年的积蓄亏光。
对这些龙池村村民来说,红心猕猴桃不仅亏掉了积蓄,还摧毁了发展产业的信心。“现在啥子想法也没有,老老实实种玉米、萝卜、土豆最稳当。”村民吴文华无奈地说。还有的村民抱怨合作社和村干部没有把风险估计够,让村民受了损失。
这两年,空山乡政府和龙池村两委也鼓励村民改种蔬菜、中药材等,但少有响应者。村民们表示无心参与,还多次找到村两委和乡政府“讨说法”。
“未来,我们乡上选择产业时会更慎重,还是种传统作物比较稳妥。”空山乡党委书记郭治平对记者说。
2
村民认为失败可以避免
“致富果”变成了“致贫果”,面对村民们的抱怨,赵阳初有些委屈:如果一切顺利,村民肯定能从中受益,“但毕竟农业产业有风险。怎么能怪我们呢?”
刘思文也认为,发展产业亏了钱,村民有怨气很正常,但不该把责任全部推到村两委与合作社头上,毕竟引导村民种猕猴桃本是好意。
但种植户并不认同赵阳初和刘思文的说法。“多次开会让我们种植红心猕猴桃,村上和合作社只说前景好,从来没说风险大,也没怎么说预防病虫害的问题。”种植户何文秀(化名)说,这些话让她放松了警惕, “种之前发愁的是如何卖,谁能想到最后连果果都没见到?”
接受采访的种植户均表示,当时是村社干部和三套车合作社一起为大家描绘种植猕猴桃的诱人前景。“他们说风险小,合作社还承诺解决我们起初最担心的销售问题。”
对此,刘思文表示,当时风险确实说得不多。“知道这个病,但是没想到这个病会扩散这么快,损失这么严重。”刘思文说,当初没有注意到龙池村的地理环境同苍溪县不同,加之提前进行的小规模试种进展顺利,因此才决定在当地大规模推广。
猕猴桃溃疡病在龙池村爆发后,乡政府请来省农科院的专家。“据专家解释,由于空山乡属高山盆地气候,早晚温差大,低温期长、湿度高,是猕猴桃溃疡病的高发区。”郭治平说。
但这一解释并不被种植户接受,大家认为,对病害隐患的判断和预防工作应该做在前面。
现在,在龙池村种植户眼里,这是一场本可以避免的失败:“如果乡上在动员我们种植前,先请真正的专家来看看,多讲讲有啥需要注意的,结果是不是就会好些?”
龙池村的200多亩红心猕猴桃也都未购买农业保险。“一是不了解农业保险,二是当时没意识到种植业有这么高的风险。”龙利天说,因为村社干部和合作社说“风险小”,大家也就没考虑买。
郭治平透露,乡上曾咨询过一家保险公司,每亩的承保价格为400元,200多亩地的费用在8万元以上,但因发动群众自己投保比较困难,最终不了了之。
3
转换新的项目需有风险意识
猕猴桃规模种植的失败,使龙池村的产业发展陷入了僵局。
省委党校教授罗振宇认为,农产品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从别的地方生搬硬套成功经验是不可行的。产业布局要注意因地制宜,还要考虑市场需求、技术及人才储备等因素,缺一不可。”
罗振宇认为,这个案例为农村如何发展产业带来启示:基层干部一定要有科学决策的意识,上马项目之前,一定要多问多看,多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把关。“我们的干部也要主动去敲敲门,找找县上、市上,甚至省上相关领域的专家,一定有人愿意回答他们的问题。”罗振宇说,没有进行充分调研,就匆忙推进一个项目,一旦失败,对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为让项目尽快启动,龙池村也召开了村民大会进行讨论和引导。对此,长期关注基层治理的四川法之缘律师事务所主任唐隆茂认为,让村民参与决策,需要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村民不仅要知道项目的规划、前景,还要知道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强化风险意识。在对项目没有全面了解的情况下,村民很难做出正确决策。他建议,在进行决策时,应该请具有专业知识、具有判断能力的人来提出意见,供村民参考决策。
短评
发动群众要讲清楚利弊得失
□欢歌
透过当事人的讲述,似乎还能感受到龙池村村干部引领乡亲们致富的火热心情,然而火热的心没有带来火热的丰收场面,反倒是带来了一场持续多年的发展僵局。这固然有着客观原因,但基层干部在引领群众发展产业过程中,也确实显得激情有余,理性不足。
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群众是主体,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至关重要。然而,调动群众积极性,不能只靠激情,更不能任性蛮干,必须要在理性全面调查项目可行性和风险度的前提下,把利和弊,把得和失,把可能赚与可能赔的几率讲清楚。如果只让群众看到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不看甚至忽视其间暗藏的风险;只说项目成功后的获利,不提可能遭遇的挫折和损失,如此调动起来的积极性,看似火热,实则脆弱,好比美丽的肥皂泡,一遇风雨便会破灭。更严重的是,如果不把情况和可能预判给群众讲清楚,不让群众自己来选择决定,一旦产业发展受挫,让群众发现措施的失真、失准、失精之处,影响的不仅仅是一时的脱贫效果,更可能会影响群众发展新的产业的积极性和勇气,乃至影响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号召力。
回过头来看,如果龙池村在发展新产业时把利害得失论证得清楚一些,或者利用农业保险把风险化解得更小一些,或许能在产业发展上往前走出一步。但失败却也提醒我们,抓脱贫攻坚这一头等大事,既要看得远,也要走得更实;既要只争朝夕、又好又快地抓,更要防止基础不牢的快、不可持续的快。(记者 庞峰伟 吴忧)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仅用于学习,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扫描关注猕猴桃微信公众号1
微信公众号码:sldmht
微信公众号名称:十里地猕猴桃
猜您也喜欢的: |
本文地址::http://www.029mht.com/news/rwsj/2017-11-12/10707.html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