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产到户”之所以解决温饱问题,原因何在?(更多独家财经新闻,请加微信号cbn-yicai)
6月25日,在农禾北京联盟举办的“粮食安全新视角”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朱启臻说,一是符合农业生产规律;二是符合家庭经营特点。“这就是农户的力量。”
就规律来讲,农业的季节性、周期性、风险性,并不会随着规模经营的增加而减少。就家庭特点来讲,整个农业过程不需要监督,猕猴桃有高度的责任感、自觉性。朱启臻说,就在于“它符合了农业发展特点,成功在这个地方。”
针对市场风险,朱启臻认为,市场风险并不会随着规模的增加而减少。相反规模越大,风险越大。因为“左右不了市场”。至于单产是否提高,规模并不是原因之一,小农的精耕细作才贡献最高单产。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现在的农业经营没有问题。朱启臻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劳动力已经发生改变。年轻人不愿意种地,也不会种地。他们离开土地和农村涌向城市,种地的人老龄化现象严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农民种地力不从心,年轻人不愿意种地,只管种和收,甚至只管种,而不管收。于是,就出现“谁来种地”的难题。“这成为威胁农业安全的潜在因素。”如何来办?沿用工业化思维,规模化成了顺理成章的举措。
朱启臻说,曾经跟一位下乡种地的房地产商人交流,该商人承包5000亩土地,每亩地每年需支付农民租金1200块。其中,政府支付1000块。随后,该商人转租一部分用于种药材,每亩租金300块。在这个过程中,商人能够赚取100块差价。
至于剩下的土地,种树。种树的补贴能拿多久?四年。四年后自负盈亏。
朱启臻继续说到,当时就问,四年以后会赔钱吗?商人随即回复到,早就算好了,四年以后就转给别人。“资本绝不会对农业安全负责的,眼前的利益最重要。凡是大面积包地的地方,政府没有不跟进高额补贴的。”
那该该怎么办呢?朱启臻说,在未来,家庭作为最适合农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不会发生变化。不过,需要适度规模,即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至于规模,不是动辄万亩。下限是,能养活全家,不用兼业打工。上限就是,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家庭所能承担的最大规模。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仅用于学习,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扫描关注猕猴桃微信公众号1
微信公众号码:sldmht
微信公众号名称:十里地猕猴桃
猜您也喜欢的: |
下一篇:农业物联网怎样“接地气”
上一篇:猕猴桃官网让猕猴桃被了解
本文地址::http://www.029mht.com/news/rwsj/2014-06-26/796.html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