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07  来源:029mht.com  作者:猕猴桃妹妹
   东篱采菊,花香满园,是诸多城市人向往的田园生活。但对62岁的张照琴而言,这样的生活早已是司空见惯。从爱花、养花,再到经营花店,她在繁华喧嚣的三圣乡花市中,过着心归自然的生活。

  成都三圣乡陈家堰村,已从田垄错杂的小村庄变成了农家乐云集,花香满街的新村。这些年里,张照琴目睹了村子的变化,也见证着三圣乡花市,从花农的沿街兜售,到高店子市场的兴起,再到如今的花市搬进“新家”的三次变迁。

  2月8日上午8点过,如往常一样,她来到花店,修剪、喷水、装盆……悉心打理着一盆盆兰花、牡丹。算上这个鸡年,张照琴已是10多个春节,都在花市上度过,而一天生意好的时候能有上万元收入。

  三圣乡花市

  从花农席地摆摊,到花商云集鼎盛

  上世纪90年代,陈家堰村有不少人靠种花、卖花为生。彼时的陈家堰,还是一个田垄错杂的小村庄,40多岁的张照琴一家,也学会了养花的手艺,在自家田地上搭棚种花。

  与修身养性不同,张照琴种花是为了养家。靠着卖花收入,以及其它收入,在当时张家的日子过得景气起来,房子也从平房变成楼房。

  近20年来,张照琴都在与花打交道,也在时代的变化中,见证了三圣乡花市,成都这块著名花市的三次变迁。

  90年代时,成都的花卉品种还比较单调,主要以玫瑰、牡丹等居多,有不少花农常聚在高店子一带兜售。售卖的方式就如逢场赶集一般,花农、花贩沿街选个空地,铺上席子之类的垫子,再把自家花卉摆好待人挑选。

  久而久之,到这儿花农、买花人增多,名声也在“走南闯北”的花贩间传开,渐渐地,发展为老成都所熟悉的“高店子花市”。

  “早些年,我还提着花,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卖。”张照琴回忆,再往后,花市又搬到了成龙大道旁,“生意火爆时,在早上6点不到,花市里就人来人往,花贩间的卸货装运、讨价还价声,十分热闹。”

  春节不打烊

  10余个春节待花市,一天最高收入上万元

  “人老了,睡眠少。”2月8日上午8点过,张照琴就来到搬迁到白鹭湾附近的新花市,“说新也不新了,搬来一年多了。”

  对于花商而言,每年的春节都是旺季。比起别人春节的假期,张照琴想了想,又开玩笑地说,“大概10多年没放过春节了。”

  说罢,她又拿起喷水壶,弓腰、弯腿,又十分熟络地拨开叶子,在每一株兰花根部洒了水,而后又拿着剪刀,眯着眼,细细修剪牡丹叶。

  “我也是花农出生。”在陈家堰的家中,张照琴曾种植过几亩地的花卉,“后来种的量少了,自己也主要专注市场,加入到花商队伍里。”

  近20年的苦心经营,张照琴的花摊生意,赢得了不少回头客青睐。“从除夕前就忙起了。”张照琴很高兴,虽然每年的春节,都要待在花市上,但红火的生意,看在眼里乐在心底。

  “最多的一天,收入能有2万元。”为此,她专门雇请了人帮她看店,“主要是做兰花生意,现在的行价还好,一般是百元一盆,贵点的有5、600元的。”

  花市情难断

  新花市特“敞亮”,盼今后交通更方便

  与张照琴店铺相邻,年轻的林修建、李桂香,则母子上阵经营花摊,在三圣乡花市也超过5年了。

  “得知老市场要搬迁,我们就提前考察过。”林修建放下手上的杜鹃,2015年7月左右,他家的花摊正式换地儿,“对花市有感情的,仔细考虑还是搬了过来。”

  也有与他不同的,老市场上部分年轻花商,听到要“挪窝”,便打起了退堂鼓,“这意味着要重新积累人气,害怕生意一落千丈。”

  “四季杜鹃10元一盆。”8日早上9点过,林修建拍拍围裙上的土,热情地接待第一批到店客人,“城里的花商、市民,会开车过来,现在生意还在起步,毕竟是搬了新地,一些熟客还不晓得地方。”

  对于如今的花市,林修建认为,环境是十分敞亮,又规范整洁,“管理比以前好,最重要的是摊位费没涨价。”

  “如果交通能更完善就好了。”在新年的愿景里,他希望能有条公交线,能直达新花市地方,并连接好方便更多不会开车的市民,“这样人气才会旺,生意也自然能更好了。”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仅用于学习,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扫描关注猕猴桃微信公众号1
微信公众号码:sldmht
微信公众号名称:十里地猕猴桃

猜您也喜欢的:

下一篇:广西蔬菜标准化生产作范本 农业端供给侧改革亮眼

上一篇:如何看待新春菜价跳水

本文地址::http://www.029mht.com/news/hyxw/2017-09-07/9789.html

本文标签:

猕猴桃画报

more

猕猴桃农村合作社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