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是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在新形势下探讨农村扶贫开发政策与机制,对于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发展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村贫困现状与特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共有5575万贫困人口。从区域来讲,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我国农村的贫困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的贫困,而且较多地表现在经济贫困与环境、文化、体制贫困并存的一种贫困综合症。
1.贫困人口布局呈点、线、片共存态势,分散性贫困的特征凸显。当前,绝对贫困人口在分布上表现为大分散、小集中态势,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且主要集中在一些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特别是一些连片特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和社会产业发展明显滞后,贫困程度深,已越来越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最大障碍。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区域间资金、人才、信息等经济要素流动日趋活跃,区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在日益加深,城市圈、都市群、经济带等区域一体化趋势特征明显。
2.农村贫困家庭脱贫后返贫比例有上升趋势。由于贫困人口的家计薄弱,收入稳定性差,持续发展和抗风险能力弱,通常无法实现稳定脱贫。在贫困家庭中,约65.2%的家庭在脱贫后处于非贫困阶层的收入底层,其中,约38.3%的家庭脱贫后处于非贫困家庭收入的最底层,基本上位于贫困线附近。贫困农户一般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一遇到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和疾病等家庭变故就会重新降到贫困线以下,因病返贫、因学返贫、因灾返贫现象非常普遍。
3.长期性贫困减少,暂时性贫困更为突出。当前我国农村不同地区的贫困类型已出现分化,东北、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非山区和非少数民族地区是暂时性贫困比例最高,而在西部地区尤其是山地的少数民族则是持久性贫困非常普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期性贫困已经大大减少。但是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公共服务和产品的缺失导致暂时性贫困成为了新的问题,因医疗、教育、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而导致农民返贫问题严重。
二、农村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1.贫困户脱贫愿望强,发展能力弱。一是部分贫困人口文化低、思想保守、观念守旧,无技术、缺资金,把握市场能力弱,项目难选择,抵御风险能力差,主观上致富愿望迫切,但怕失败、不敢投资。二是部分贫困户受“救济式”扶贫的影响,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自力更生发展致富动力差。三是部分群众受技术、市场等因素影响,发展受挫失去了信心。四是部分贫困户就业观念落后,存在小钱看不上、大钱赚不来,眼高手低。
2.资金投入滞后,产业带动实施难。一是投入扶贫资金总量小,大部分资金用于贫困村面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较少。二是部分产业项目大多是通过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申报立项,重点扶持“大户”,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贫困户受益率低。三是贫困农村大都处于偏远的地方,受市场、技术、信息等制约要素作用明显,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较高,销售渠道不畅,难以推动产业发展。
3.认识待提高,合力未形成。一是部分单位和干部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认识不到位,将工作重点放在扶持村上基础设施上,放松了贫困户发展;个别干部认为包户帮扶是给钱给物,在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确定发展项目、技术资金协调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强。二是对新时期扶贫工作认识不够,新病老药方,扶贫方式方法老一套,缺乏针对性,扶贫效果不佳。三是个别单位对包村工作不重视,驻村工作队形同虚设,干部包户不入户。
4.社会参与度不高,力度不大。一是一些企业包扶单位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淡漠。二是对社会扶贫的认识模糊,以公益代替扶贫,忽视了支持农户发展、增加造血功能。三是农业收益不高。农业生产周期较长,经济效益差,大部分群众不愿在农村发展,靠外出务工维持生活,仅凭扶贫干部单打独干难以发展农村产业。
5.科技扶贫有待加强。一是农村扶贫科技工作队伍力量不足。贫困地区自有科技力量薄弱,拥有农业专业技术的科技人员少,不能满足农村扶贫工作的需要。二是科技运用程度低。贫困地区受自然条件束缚,市场、技术信息闭塞,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发展基础脆弱,导致技术推广难度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转化速度慢,科技运用程度低,科技难以到村入户,贫困地区依靠科技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尚需加强。
三、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1.教育宣传,增强信心强动力。抓好包扶干部职工教育,从思想教育、考核导向等方面入手,让包扶干部做到用心扶贫、潜心扶贫。加大对贫困户的正面宣传教育,实施“扶志工程”,引导贫困户树立“崇尚致富、脱贫光荣”的理念,让贫困户真心想脱贫、真心想致富,激发自身发展动力,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引导贫困户转变就业、择业观念,适时开展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增强贫困户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加快“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2.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加速农村一二三融合发展。围绕农民增收抓好产业扶贫开发,选准合适的产业项目,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和龙头企业带动引领。加快推进“一乡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大力推广“企业+基础+农户”经营模式;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贫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让贫困农户享受农业生产经营平均利润率;建立产业帮扶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扶贫攻坚强大合力。
3.增强认识,创新思路强合力。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县、镇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培训,增进共识,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增强工作协调性。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方针,帮扶与协作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使帮扶的思路更宽、渠道更多,拓宽帮扶渠道。加快土地确权流转,鼓励企业流转,反租倒包形式,引导农户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促进贫困户产业发展、效益提升。
4.创新社会参与扶贫机制。积极倡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扶贫工作,建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统一战线”。引导各类企业通过投资兴业、招工就业、捐资助贫、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参加村企共建、结对帮扶。加强对社会组织开展扶贫活动的信息服务、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试行政府购买服务试点,鼓励社会组织承接政府扶贫项目。此外,把扶贫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旅游开发、移民搬迁等相结合,整合涉农项目资源,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大扶贫资金总量,形成帮扶合力,发挥帮扶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5.提高技能,依托科技脱贫。加强对贫困家庭中的农村青壮年的培训,以确保脱贫致富的延续性。同时,根据农户实际和自主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种养技术、农机具使用技能等,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动员、组织农技大专院校、农业科研机构的专家或农技人员深入贫困乡村,通过实地指导、技术培训、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运用“农村淘宝”等“互联网+”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打通信息瓶颈,销售瓶颈。培育农产品市场职业推广人,积极参与“家乡品牌”推广或产品销售。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仅用于学习,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扫描关注猕猴桃微信公众号1
微信公众号码:sldmht
微信公众号名称:十里地猕猴桃
猜您也喜欢的: |
上一篇:猕猴桃变身扶贫“奇异果”
本文地址::http://www.029mht.com/news/hyxw/2017-07-20/4466.html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