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进丹棱县岐山村4组,站在山岗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全是金灿灿的猕猴桃,水库边绿树丛中掩映的几幢小洋楼特别醒目。蜿蜒的村道上,有个年轻人正在指挥着十几个村民把一筐筐成熟了的猕猴桃装上大卡车,这个年轻人正是岐山村的村主任王正海。
岐山村地处总岗山脉,位于张场镇西南方,幅员面积5.78平方公里,共有4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255户,865人。岐山村地理位置十分偏僻,大部分耕地为坡地,全村产业发展滞后,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大部分农户种植水稻、玉米,经济作物种植未形成规模,全村无集体经济收入,是眉山市4个省级贫困村之一。2013年末,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5户,169人,贫困发生率17.3%, 2014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588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4893元。
山里人,不甘沉沦
42岁的王正海,由于家境贫寒,初中毕业便无法继续学业,跟随老乡南下打工。然而当时每月两百多元的工资,根本不可能改变家庭的困境,想挣钱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梦想遥遥无期。然而,不甘屈服命运的他没有沉沦,他在打工中认识到了文化知识的重要,便一边打工一边利用闲暇如饥似渴地学习。既学习书本知识,又不断的吸收城市的先进经营理念。慢慢地,他开始学做生意……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打拼,他不仅在武汉买了房子,也赢得了纯情少女的爱情。
有心人,创业路上苦坚持
2009年10月的一天,王正海和妻子闲时逛街,无意来到武汉农博会现场。在一参展台上,他看到了参展的红心猕猴桃每斤达到26元,这位大山的山娃子随即想到老家漫山遍野的野生猕猴桃。如果回家发展,肯定是一条好的致富路子。于是他和妻子商量,毅然结束了在武汉已做得风生水起的生意,夫妻俩带着孩子一起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家乡,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
他回家之后就用这些年做生意的积蓄,租下了村里150多亩的荒山,准备轰轰烈烈大干一番,发誓让荒山地里长出金子。2010年年初,他便开始修建住房和猪舍,一下养了20多头母猪,种了50多亩猕猴桃,尝试起种养结合,发展循环农业。然而,事情并不是想的那么简单,梦想与现实毕竟有着巨大的差距。由于没有种植管理经验,猪粪没有经过发酵直接浇灌猕猴桃,结果发生了肥害,导致种下去的猕猴桃全部死亡。
失败并没有打消他创业的梦想,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他充分认识到了种植技术的重要,再也不能凭传统经验干事情了。他变了,变得谦虚多了,爱向当地群众讨教了,喜欢与种植户交流了。他多次到名山、蒲江等地学习猕猴桃种植经验,并请农业局专业人员到他地头测土和技术指导,同时购买大量书籍或利用互联网不断学习猕猴桃施肥、嫁接、授粉等技术,掌握了一套非常实用的种植方法。
2012年他的猕猴桃开始初挂果,由于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猕猴桃的生长,加上使用有机农家肥,他种植的猕猴桃比周边的口感更好,完全不愁销路。
不满足,带领更多百姓致富
2013年村上换届选举的时候,王正海以高票当选岐山村村主任。刚上任的村官担子可不轻,全村800多人,90%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全村有两千多亩的茶叶,由于交通条件恶劣,茶叶卖不上好价钱,村里的老百姓每天凌晨4点钟就要从家里出发,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将茶叶背到市场上去卖,为了解决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他决定组织村民集资将这条阻碍村民发展的路修通。在他的努力下,经多方筹集资金50多万元,村民们自发投工投劳,利用两个月的时间,终 于使这条农民盼望已久的产业致富路得以畅通。
如今,王正海又向周围的村民承包了100亩荒山荒地,专门种植猕猴桃。今年,他的承包地常年务工的当地村民就有12人。他为人耿直憨厚、心地善良,在他的带领下,已有10多户农户加入了猕猴桃种植的队伍。他给村民们传授了很多种植猕猴桃的新技术、新知识,村民只要有问题他随叫随到,在王正海的无私帮助下,当地村民陈明杰家种植的猕猴桃品质越来越好,今年纯收入就有5万元。
现在,王正海的猕猴桃种植已初具规模,但他一点也不满足于现状,他正在积极探索建立猕猴桃采摘体验区,现已注册商标,实行网上订单销售。他还准备种植发展脆红李50亩,修建小型冻库、兴办农家乐等。今年,在县就业局组织参加的眉山首届创业成果展销会上,王正海参展的红心猕猴桃得到了市委书记李静的高度赞扬。
“老百姓信任我,我一定不辜负期望。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我希望能带动越来越多的乡亲共同致富。”王正海信心满满地说。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仅用于学习,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扫描关注猕猴桃微信公众号1
微信公众号码:sldmht
微信公众号名称:十里地猕猴桃
猜您也喜欢的: |
上一篇:德阳产猕猴桃首次出口台湾
本文地址::http://www.029mht.com/news/hyxw/2015-11-25/2538.html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