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优质猕猴桃主产地——眉县,到处是香气浓郁、硕果累累的猕猴桃园。一个个圆圆的猕猴桃在金秋艳阳的高照下,调皮地三五成群地挤成堆,拉帮结派似的挂在枝条上,毛毛的外套被阳光镀上了一层朦胧的金色,显示着今年的好收成。
62岁的田家寨村果农田振兵,悠闲地站在自家2007年栽植的8亩园子里,毛乎乎的果子卖掉后将为他进账15万元。他摸着挂满枝头的果实,高兴地说:“农林科大的科技,还真让这‘毛蛋蛋’变成了咱农民的‘金蛋蛋’”。
像老田一样,眉县从事猕猴桃种植的果农今年家家都是纳金揽银,钵满盆溢。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达到了40%,一小部分农户收入甚至达到30万元。
从“毛蛋蛋”到“金蛋蛋”
位于秦岭北麓的眉县,是中华猕猴桃最佳适生区之一。
田振兵,眉县田家寨村人,种植猕猴桃已经有十多年了。以前一年一家几口人忙活到头,“秦美”猕猴桃一亩地最多才卖6000多元。算上搭在地里的工夫和投资,那毛乎乎的东西就不挣钱,老田几次下决心要砍掉树重新种点什么,终因花费了好几年的心血而舍不得。
2006年,随着我校探索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服务地方农业主导产业步伐的加快,猕猴桃试验示范站落户眉县青化乡西寨村,田振兵的状况随即发生了改变。
在试验站专家的指导下,老田2007年新种植了8亩猕猴桃,2011年卖了近10万元。务了一辈子农的老田哪里见过这么多钱?一高兴,把自己住了几十年的老土房拆了,堆起了两层小洋楼,新修了前后院。虽然拉了点账,但老田一点也没愁:“有专家在背后撑着呢,我怕啥?”果然,今年马上就要进入口袋的15万元让老田还账绰绰有余。
老田的发展,是眉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06年以前,眉县猕猴桃面积为8.3万亩,人均收入为1000元左右。今年该县面积达到27万亩,产值近20亿元,人均收入6700元。
从8.3万亩到27万亩,从1000元到6700元,从没人看好的“毛蛋蛋”到如今抢手紧俏的“金蛋蛋”,短短6年时间,眉县的猕猴桃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没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支撑,就没有眉县的猕猴桃产业。”主管农业的副县长王晔真诚地说,“专家们把科学技术根植于我们眉县,富了一方老百姓,我从心底里感谢他们!”
2006年试验站建立后,我校组织包括品种选育、果树栽培、植物保护、植物营养、果树生理等学科在内的20多名专家,针对当时眉县猕猴桃产业存在的品种落后、使用膨大剂、早采生卖、树负荷重等生产实际问题,从品种改良、充分授粉、科学施肥、适时采收、标准架型、合理负载等关键技术环节入手,10多位专家吃住在生产一线,同农民打成一片。
刘占德、龙周侠、陈永安、郁俊谊、姚春潮、安成立、李建军、邓丰产、姚春潮等专家每人平均一年在点上工作300天左右,真正让科技走进了农村,走近了农民,为农民打造了一份发家致富的光明产业。
红星村是种植猕猴桃的老村,2006年以前人均收入4300多元。成为我校专家主抓的示范村之后,红星村的经济效益,用村支书张惠生的话来说,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2008年是红星村猕猴桃品种改良后的第一个收成年,人均收入为5000元,到了第二年已到7000多元,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人均纯收入达9700多元。今年,红星村总产量在1700万斤,产值近6000万元,人均纯收入超20000元。该村1/3的农户都购买了小轿车。
目前,眉县猕猴桃总面积达到27万亩,涉及8个镇,121个村,5.5万个农户,迅速成为县域经济的特色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拉动该县消费经济20亿元。
据统计,眉县目前有2万多农户靠种植猕猴桃盖起新楼房,购买了高档电器和摩托车,许多农户购买了小轿车,享受城市人般的生活。
从“线断人散”到“水活人欢”
猕猴桃还挂在枝头上,屈学农却已掰着手指头盘点着接下来要做的满满当当的工作:“指导果农配方施肥,松土,修剪,嫁接,这些活干完,就到春节了,可以松口气了。”
今年42岁的屈学龙是眉县园艺工作站站长,1989年从宝鸡农校毕业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但从来没有像如今这样安心和踏实过,浑身充满了活力与干劲。
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园艺站的很多同志都经历了基层农技推广“线断、网破、人散”的困境。
“工资拿不全,还不能按时领,养家都有点困难,很多同志没办法都干别的事谋生。”工作站赵桦副站长坦言当时的状态,“待遇低,经费少,核心技术掌握不了,人心浮动,事情推不动,基本上死水一潭,没办法干。”
为推进眉县猕猴桃产业发展,我校试验示范站组建了多学科团队,按照“1+2+2”模式,即一名专家+2名县园艺站技术骨干+2名乡土人才,形成技术服务小组,包村入户,走进田间地头,服务地方产业。
为鼓励园艺站技术人员从事猕猴桃技术推广工作,调动基层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我校猕猴桃试验示范站从联合申报项目、发放下乡补贴(每人每天30元)及传授核心技术三方面予以扶持和帮助。
目前,眉县园艺站拥有40多万元的科研经费,每人年平均下乡天数在100多天。看着大家忙忙碌碌的身影,屈学农打心底里高兴。他说:“现在有这些经费,事情就转得欢了,咱要感谢西农大,不光让我们事业干得欢,最重要的是给我们培养了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
2011年,宝鸡市举办了果业技术大比武,13个县区选派30多名技术能手进行了PK,眉县园艺站赵英杰和赵菊琴分别夺得了冠军和季军。
赵英杰1992年从宝鸡农校毕业,适逢基层农技推广单位事业低迷期,学校里学到的有限知识不能派上用场,平时工作生活中也很难接触到专家教授请教。“学校专家来了后,我们的感觉是‘久旱逢甘霖’。授粉、配肥、生物防治,有机果生产的整个过程和关键技术都手把手传授给了我们,能不拿冠军吗?”
6年来,试验示范站按照这种模式建立了10个示范村、1000个示范园,500个示范户、500个辐射户,重点培养了100名高级乡土人才,1000个中级技术骨干、10000名技术熟练的果农。
猕猴桃试验示范站的“1+2+2”模式,把大学的科研成果直接输送到了农民手里,形成了一条从技术源头到技术应用者的精密链条,串起了大学、基层、农户这条线,发挥了基层农技人员的作用,可以说,是盘活了人才,盘活了技术,盘活了经济。
从“提篮吆喝”到“订单抢购”
眉县猕猴桃种植面积目前已达27万亩,占全县耕地的77%,有88%的农民从事猕猴桃产业。
从今年的产量和订单情况来看,该县今年猕猴桃产量达到30万吨,将创下总产值近20亿元,农民人均猕猴桃产业收入超过7000元的历史新高。
30万吨的产量,双目所及,到处都是丰收的果园。但奇怪的是,站在果园里,你却购买不到猕猴桃。
“咱农民也要讲诚信呢。”田家寨村的朱建兵,有三亩“徐香”,早被客商全部订购了,只好婉言谢绝了临时找上门的顾客。“以前,我提着篮吆喝,现在6月初就被客商抢购了。”
不管你走在田家寨,还是红星村,或者下第二坡村、第五村,堆着笑脸请求果农给你卖点猕猴桃,得到的答案总是一样的失望。因为这里的猕猴桃早在采收以前就全被合作社或客商订单抢购了。
在我校猕猴桃试验示范站的技术扶持与支撑下,眉县已成为全国猕猴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唯一的无公害猕猴桃科技示范县,小小猕猴桃迅速抢占了全国市场,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城市大放异彩,受到了全国各地客商的青睐。
走南闯北的王先生是上海人,经销眉县猕猴桃多年了。今年,他和农户签下的订单有50吨:“眉县最近几年生产的猕猴桃,口感风味有了明显提高,常温下可储存到第二年四五月份,销路好,上海的消费者很欢迎”。
在我校专家的指导下,眉县的标准化猕猴桃生产,现已初步形成了立足市场的品牌,如“大秦岭” “眉香金果”“幸福洋”等。许多本地专业合作社与外地客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销售体系,金色秦川、金桥果业、齐峰果业等30多家营销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将眉县猕猴桃销往广州、上海、北京、台湾等市场。
眉县金桥果业专业合作社在我校试验示范站的扶持下,于2007年成立,现有成员258户,拥有3个果品气调贮藏冷库,年贮能7000吨,与北京沃尔玛、重庆超奇公司、宝商家美佳等商业企业建立了供货关系,在上海、重庆、武汉、乌鲁木齐、等大型果品批发市场建立了10个直销窗口,年产值5000万元左右。
目前,该合作社已发展成为集果品生产、贮藏销售、农资供应、信息传递、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股份合作制专业合作社,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中国50佳合作社”“陕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百强示范社”等荣誉称号。
得益于专家的指导,事业红火的合作社理事长任建设指着投资250万、建筑面积1500平米、已经建好正在装修的一栋新楼说:“这是我给咱西农大专家盖的教学楼和宿舍楼,以后专家到我们这来,就在这儿给农民培训,在这儿吃,在这儿住。”
高品质的猕猴桃,吸引各地客商云集眉县,市场销售价格连连攀升,红阳猕猴桃今年每斤高达15元却仍供不应求。
奇峰果业与东盟签订了出口协议,眉县猕猴桃将步入国际高端市场,为果农带来更大的收益。
从学校试验示范站,到眉县试验示范站,到宝鸡试验示范站,再到陕西省猕猴桃试验示范站,农业部国家猕猴桃创新基地,国家林业局猕猴桃工程技术中心,一路走来,我校猕猴桃试验示范站的路越走越宽,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越来越强。
陕西省政府已依托我校,将猕猴桃作为继苹果之后的第二大果业来抓。“如何充分发挥我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优势,挑起重担,将优质猕猴桃搬上国际餐桌,让我校自育的优质猕猴桃跨出国门,这将是试验站今后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谈及今后试验站的发展与作为,首席专家刘占德和他的同事们已将目光投向了更高更远的地方。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仅用于学习,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扫描关注猕猴桃微信公众号1
微信公众号码:sldmht
微信公众号名称:十里地猕猴桃
猜您也喜欢的: |
本文地址::http://www.029mht.com/news/hyxw/2014-04-20/546.html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