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4-03  来源:周至猕猴桃信息网  作者:奇异果

   “清明节”也叫“三月节”(时在农历三月),为“春分”后之第15天。

  清明节既是24节气之一,又是传统的风俗节日。自古以来,这一天要祭祖、扫墓、戴柳。谚语云:“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节与寒食节的产生同为一源(冬至后105天为“寒食节)。旧俗,自这天起禁火,吃冷食。传说,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人介子推而立——

  介子推曾对晋文公有“割股啖君”之义,隐居绵山不仕。请之,不出。晋文公令烧山逼介子推来朝作官。介子推背母被火烧死大柳之下。文公追悔莫及。

  晋文公哭拜介子推于大柳树下,然后安葬遗体。搬尸时,发现介子推用后背堵住了老柳树的树洞。移尸掏洞,发现了一片衣襟,上书血诗一首:“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补报介子推,晋文公做了四件事。第一件,改绵山为“介山”,将其所在的县名亦改为介休县,取“介子推休了”之意。第二件,立寒食节,表示忌火之意。第三件,立清明节,表示告诫君主要“清醒明白”。第四件,从介子推烧死之处的大柳树上取木做屐,寓“悲哉足下”之意(后来,人们把彼此间的敬称改为“足下”)。

  本来,清明与寒食分为两个节日。久而久之,便合二为一了,统称清明节,也叫“鬼节”、“冥节”。

  清明祭祖的风俗,秦汉时即有之。《后汉书》载:“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以晦、望、二十四节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其亲。”“二十四节气”自然包括清明。作为秦、汉京畿之地的周至县,一直将清明祭祖之俗传沿至今。

  清明节的前几天,家人就来到自己祖先的墓地,对坟堆进行培土修葺。清明节这一天,家长率子孙在祖坟前设下香案,备上酒菜,跪烧纸钱,叩头祭奠。村内,家家户户在门前插柳,取留(柳)恋招回(魂)之意。

  旧时,有一村统为一族一姓者,则祖坟规模较大。清明前几日,便有户族长者出面联络,安排祭祖事宜。至清明之日,在祖坟前集体烧纸祭拜,然后会餐。其间,户族长有三件“公务”要当众交代:一为要求年内户族之中有纠纷有矛盾之家,在祖坟前宽让和解;一为公开本年清明祭祖的财务财目,明确各户分摊之数量(有的以粮顶款);一为表彰当年清明祭祖活动中效力有功之人,并勉励大家齐心协力,积极参与来年清明节的集体祭祖。

  周至人过清明节,一直遵循着祖辈传下来的规程和讲究:新近去世的人,三年内,家人在清明节的前一天祭扫坟墓,称为“新坟”,届时全着孝服;因路途远不能赴墓祭扫的人,在清明的前一天晚上(或于当天晚上)在居住处就近的十字路口烧纸叩祭;烧纸之先,先用大面额钱币在纸上打拓,意在变纸为“币”;到坟后,先在坟头压一张方纸,表示其坟已经有后人祭扫;烧纸时,先跪下,再点火;纸火正旺时,烧纸者小声“告亲”,其内容或是感谢先辈抚育之恩,或是说明家中诸事安好,或是嘱咐亲人在“阴间”不要吝惜“冥币”,该用则用用完再送,或是转告亲人将“冥币”捎给已故但未归葬一处的某位亲人等等;纸燃尽,祭扫者三叩首后离去;出嫁的女儿清明节上坟时,要在娘家吃一顿饭,若是姊妹几人皆已出嫁,清明节的前几天就要相互约定,是先去娘家,还是先去坟上(或者在前一年的清明节时,于坟头约定来年清明节的烧纸方式)。

  男人们清明节上坟,修修坟堆,烧过纸,磕过头,就结束了。女儿为父母上坟,则还要放声痛哭一场。哭祭词的内容,大都为思旧怀恩、述说往事,感叹难瞻慈容、报孝无亲一类。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一些目不识丁的女人们,每于此时此际,却思如泉涌、妙语连珠,泪催词生,词随泪出,常让路人驻足,听者陪泣!

  若是年纪较大的妇女,遇有子女不孝时,也在清明节这一天以痛哭祭祖的方式,于坟前哭诉逆子之不肖行为。孩子听了,常会暗生愧悔,改错尽孝。这种方式,往往于祖坟集中的地方进行,听者越多,对不孝子的压力越大,“哭教”的效果也就越好。

  民间还有“三月三”过“踏青节”的习俗,这也与清明祭祖有关。其时,风和日暖,草木吐翠,经历了漫长冬日的人们,于田野中踏青,在春风里吐纳,其意爽爽,其乐融融。三月三这天,人们到水边祭祖,于崖前采兰,还有除垢纳祥、祛病保健之谓。在这些活动中,妇女们最为活跃,以至有人认为踏青节专为妇女而设。杜甫在《丽人行》的诗中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说的正是三月三过节的景况。祭祖的同时,人们又开始新一年的农耕垅作了。周至籍进士、清道光年刑部主事王禹堂的《清明》诗云:“薄寒吹一扫,云放四山晴。微雨朝来洒,烟蓑又课耕”。

  人们一边耕耘,一边谈论清明节来历的故事。年青人听了,又问起其它节气的来龙云脉。老年人便于田间地头为他们教会了《二十四节气歌》:种田无定制/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蜇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一年仅有一个清明节,风和日丽、杨柳依依,正是人们祭祖扫墓、踏青春游的好时间,大家十分珍惜它。仅就参与人数而言,除了春节之外,一年中要数清明节最多最齐了。即使是此日里忙于农活的人,晚上还要唱清明歌谣还要看清明戏哩。

  上了年岁的妇女们,这一天里要独自咏唱《想娘歌》:“我的娘呀我的娘/你咋这么狠心肠/撇下女儿独自走/谁还疼我热和凉//我的娘呀我的娘/你老独自上天堂/天堂有风也有雨/我已给你盖好房(做好棺材)//我的娘呀我的娘/阴阳相隔两难望/女儿给你多烧纸/你老有钱不凄惶……她们用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失去老娘的悲痛,来感叹世事沧桑人生艰难,来感化自己的儿女,嘱咐他们在自己百年后于清明节用同样的方式把老娘念想。

  人生在世,谁无缺憾?睹物思人,跪对孤坟,昨日不再,憾莫大焉!

  中年丧偶的人,清明节时最难受。生活的重压,儿女的哭叫,岁月的煎熬,让他们哀天叫地、肝肠寸断。清明思亲,不堪回首!民间以《曲子》戏或孝歌的形式,唱出了他们的长吁短叹、悲悲切切。

  一首《五更寡妇》的孝歌唱道:“一更寡妇灵前坐/哭声丈夫奴的哥/自从那日得下病/为妻费尽一片心/求药王来许愿心/又去街上请医生/指望夫君病体好/恩爱夫妻百年寿//二更寡妇去哭他/又怕堂前人笑话/心想上前不哭他/情深意长丢不下……三更寡妇进绣房/两眼哭得泪汪汪/想起奴的命来命不好……儿女年小家事难/孤儿寡母谁照看//四更寡妇坐炕上/再也不见我夫郎/奴的丈夫没去哪/梦里常与奴说话……从此人前嫑争强/不比丈夫在世上//五更寡妇两眼红/长夜熬干一盏灯/左手拿的香和纸/右手又拿酒一瓶/双膝跪地泪盈盈/我为丈夫来祭灵/金鸡啼叫天又明/天明我再去坟茔……这首歌,情真意切,字字泣血。歌者感同身受,声泪俱下;听者情随歌动,无不慨然。

  还有一首《男寡妇上坟》的曲子,其中一段唱词为:我见贤妻把命断/不由张财(剧中人)泪涟涟/你今一死怎能了/把一双冤家与谁交……正月里来锣鼓敲/敲得我好心焦/行来门口用目看/一对佳人闹元宵/低头我掉下了伤心泪/结发的夫妻哪里找……二月里来是春分/贤的妻死后留下两根苗/娃娃无依又无靠/一双冤家缠定了我//三月里来清明天/手拖儿女上坟前/左手打着千张纸/右手又提酒氽氽/我父子三人伤心泪儿没流完/日落西山洒泪还//四月里来刺梅花儿开/家家换上单衣来/见人家都把单衣换/男寡妇棉衣脱不下来/手拿钥匙把箱开/箱子里翻出单衣来/这单衣本是我妻病中做/到冬来棉衣靠谁裁//五月里来五端阳/家家吃酒饮雄黄……有娘娃都把绫角戴/没娘的孩子多凄惶//六月里来六月六/家家户户晒丝绸……手拿绣鞋观端详/人去物在泪满眶//七月里来七月七/天上的牛郎会织女/神仙都有思凡意/世上的男寡妇最孤凄……八月里来云遮月/妻死去全家好像把灯灭……娃子没衣袄/女子少袜鞋/无娘的冤家样样缺//九有月里业九重阳/朋友们请我叙衷肠/我有心多喝几杯酒/儿女们在家泪汪汪……十月里来十月一/孟姜女千里路上送寒衣/孟姜女为夫把寒衣送/我给贤妻烧纸送冬衣//十一月里来冰冻合/亲朋劝我另娶一房好……假若娶妻不贤良/一双冤家受折磨//十二个月整一年/哭贤妻哭得我倒炕边/忽然做了个团圆梦/梦醒又是一场空……

  空也罢,哭也罢,只有到了清明这一天,阴阳两隔的人才能对着坟茔诉说念想,倾吐衷肠。

  说也罢,吐也罢,因为有了清明习俗,乡亲们才用这种扫墓祭祖的方式,传承良善慈孝,延续耕读勤朴。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仅用于学习,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扫描关注猕猴桃微信公众号1
微信公众号码:sldmht
微信公众号名称:十里地猕猴桃

猜您也喜欢的:

下一篇:周至首届特色小吃大赛现场图片

上一篇:陕师大行知公益社义卖帮扶周至聋哑儿童

本文地址::http://www.029mht.com/zhouzhixian/news/2014-04-03/454.html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