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农业的根本
土壤是地球表面生态系统 物质能量转换的枢纽和中心。
令人惊讶的是每克土壤中生活着几亿至几十亿个微生物;作物产量与土壤腐殖质含量成正比,腐殖质是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产生的。
土壤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土壤是无机质和以腐殖质为主的有机质构成的
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灵魂和中心
微生物种类繁多
已知:微生物有1,600种
菌类有45,000种
原生物有44,000种
作物生长最好的土壤里,有大量的放线菌、奇异果氮素分解菌、光合成菌,这些菌越多且其他杂菌越少越好。
如果把优质土壤以100为基数,那么有益菌占90%(其中放线菌40-50,氮分解菌15-20,光合成菌10-15),杂菌占10%。
而病害发生率高的土壤,正好相反。
土壤可以改良成为杂菌少的优良土壤--有益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是决定土壤优良的关键。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
问:首先,为什么不给森林施肥,树木却可以健康生长呢?
答:这是因为动物的尸体、植物的落叶枯枝等被微生物分解,变成腐殖质养分,供给给了植物。换句话说是微生物在培育着森林。
1.微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供给植物,进行生命物质能量循环。
2.微生物是土壤中腐殖质的制造者:
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土壤肥力的核心要素
3.微生物参与完成土壤中的生化反应:
有机质与无机质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微生物参与其中;微生物猕猴桃可以将农业污染中排放的有害气体固定下来转化成有益养分
微生物与土壤的生态系统
微生物创造土壤
整个生态系统是通过土壤把生物和非生物联系起来的。所以,土壤不仅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结合无机自然界和有机自然界的中心,也是物质和能量转化的枢纽。
但土壤并不是地球本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的矿物岩石经风化作用及外力搬运形成母质,母质经成土作用而形成土壤。
在成土作用中,有很多因素(如微生物、气候、地形、时间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微生物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
微生物除积极参与岩石风化外,还在土壤形成中进行着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可以这么说,只有当母质中出现了微生物时,土壤的形成才真正开始。
微生物有创造养分的能力。在原始土壤形成过程中,首先在岩石风化壳表层出现一些藻类和自生细菌(包括自生固氮菌),开始了微生物风化和有机物积累过程,固氮微生物吸收空气中的分子态氮,转化为含氮有机物,从而使母质中有了氮素。接着地衣、苔藓植物相继出现,产生较多的有机物和有机酸,并出现极薄的腐殖质层,为高等绿色植物的生长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植物有选择吸收和几种养分的能力。高等植物的逐级、大量的出现和生长创造了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植物残体,这些植物残体又被微生物分解、释放养分,再被更高等的绿色植物吸收,如此循环往复,使有限的养分得以无限的利用,改善了母质原结构和理化性质,最终使其发生了质变而形成土壤。所以可以说:
没有微生物就没有土壤!微生物创造了土壤!
微生物创造土壤团粒结构
土壤形成以后,不同地势、不同气候在不同微生物作用下所构成的土壤结构也是不同的。那么作为植物生长载体的土壤,哪种结构才是最有益于植物生长的呢?
土壤颗粒,特别是其中的矿物颗粒,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以单粒状存在,而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土粒互相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土团、土片和土块等团聚体这种团聚体称为土壤结构或结构体。
土壤结构不同,土壤中的孔隙特别是通气孔隙所占的比例有显著差异,直接影响土壤水、肥、气、热状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植物的生长水平。
团粒结构是一种良好的结构,具有团粒结构较多的土壤,能协调水、肥、气、热诸肥力因素,土壤肥力较高。
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作用归结如下:
(1)能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
(2)能协调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
(3)能稳定土壤温度,调节土热状况;
(4)改良耕性和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
问:那么团粒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呢?
答:团粒结构是在胶结物质的作用下,土粒经过团聚或胶结而成的。
所以胶结物质是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必不可少的条件。
土壤中有胶结作用的物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三种,粘粒、有机胶体、钙和其他高价阳离子。粘粒具有很大的比面,粘结力很强,但它得和有机胶体结合才能形成团粒结构。
有机胶体主要有腐殖质、多糖和微生物的菌丝体及其分泌物。微生物的菌丝体及其分泌物自不必多说,是和微生物直接相关的。而腐殖质和多糖的形成却又是与微生物的活动密不可分的。如下图:
第三种胶结物质,钙和其他高价阳离子,在我们知识学院里面微生物对各元素转化作用中,可以看出微生物的重要性,这里不再叙述。
文章来源:周至猕猴桃信息网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仅用于学习,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扫描关注猕猴桃微信公众号1
微信公众号码:sldmht
微信公众号名称:十里地猕猴桃
猜您也喜欢的: |
下一篇:生态肥的优点知多少
上一篇:温室大棚土壤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
本文地址::http://www.029mht.com/zzjs/hf/2014-10-10/1207.html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