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的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从2004―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9个中央一号文件,分别就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稳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水利建设、农业科技发展进行政策安排,促进了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迅速发展。
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格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发展处在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随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中共中央科学总结世界经济发展经验,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作出的科学判断,成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为此,中共中央果断提出,经济发展战略必须随之进行转变:从过去依靠农民的贡献,依靠农产品和工业品交换的剪刀差,从农业中提取积累,支持工业、支持城市发展的战略,转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发展战略。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的五个一号文件,重点是解决了农村体制上的阻碍、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大发展,进而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创造物质和思想动力的话,那么,新世纪关于“三农”问题的9个中央一号文件,其核心精神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通过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逐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使农民休养生息。9个一号文件,始终牢牢抓住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几个现代农业的核心环节,始终牢牢抓住统筹城乡、保障供给、夯实基础、科技进步这几个促进“三农”发展的关键词,形成了新世纪解决“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格局。
二、强农惠农富农的新举措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方针的细化实化,是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的精辟概括。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9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其中最有历史意义的当数农业补贴制度和全面取消农业税。
从2004年开始,国家首次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亿元资金,直接补贴种粮农民,并加大了良种推广补贴项目投入力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历史先河。从2006年开始,国家出台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到2011年,中央财政累计发放种粮直补1144亿元,农资综合补贴3404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从2004年开始实施,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175亿元。实行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等农业直接补贴政策,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连续八年获得大丰收功不可没,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
从2000年开始,国家针对农民税费摊派负担过重问题,开始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1―2004年,全国减免农业税234亿元,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68亿元,核定农业税灾歉减免160亿元。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自1958年6月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牧业税。延续了2600年的按地亩向农民征税的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9亿农民永远告别种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
全面取消农业税,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是得民心、顺民意的重大德政,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农民的关爱、对农村繁荣的关心、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取消农业税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超过1335亿元。在中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取消农业税对破解“三农”难题、根本上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瓶颈”制约意义重大。它是中央“少取、多予、放活”方针的集中体现,是中央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的重大突破。
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的新举措,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粮食生产取得历史罕见的“八连增”,农民收入实现了历史上首次“八连快”。据统计,2004―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的增幅超过6%,年均递增8.6%;粮食产量由2003年的8614亿斤,增长到到2011年11424亿斤,增长2810亿斤,8年总增幅为32.6%,2007―2011年连续五年粮食产量超过1万亿斤。
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建设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
建设新农村,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2006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是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新农村能源工程、农村清洁工程等一系列工程的推进,明显改善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据统计,2004―2011年,全国解决了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扩大有效灌溉面积7000万亩,新增农村沼气用户3000万户,新建改建了约270万公里农村公路,全国97%的乡镇和84%的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改造农村危房460万户,农村电网改造、降低电价惠及广大农民。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用再交学费、书本费,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全国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全国97%的农民,财政补助标准已提高到人均200元,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看病就医的负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筑了困难农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截至2011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了全国40%的县,上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逐步织就了全国亿万农民“上学不缴费、看病能报销,生活有医保,养老也放心,买家电农机国家还给补贴”的基本公共服务与政策保障网。
中国已经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依靠党和政府强农惠农的新政策来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和农民增收,是非常必要的,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2012年中央发布的1号文件,主题定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把农业科技创新放在推进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为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指明了正确方向。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仅用于学习,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扫描关注猕猴桃微信公众号1
微信公众号码:sldmht
微信公众号名称:十里地猕猴桃
猜您也喜欢的: |
本文地址::http://www.029mht.com/news/rwsj/2018-04-15/11608.html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