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08  来源:周至猕猴桃信息网  作者:猕猴桃大学士

  平地果园:应挖50cm以上的围沟、园地中间的腰沟,30cm-40cm的行沟,行沟的深度浅于围沟等。

  山地果园:应挖80cm以上的环山沟渠,阻止山水进园;每梯内侧应有排水沟,两端有进出口,且沟沟相通。

  蓄水池的配置:在园地各适当地点,应建立多个中型蓄水池和积肥池,便于抗旱保苗、防治病虫害和施肥水。

  (五)定植

  1、定植时期:南方地区,10月至次年的2月,越早栽效果越佳,特别是秋季定植,地温较高,有利于根系的恢复,春季不会有缓苗期。早春定植的时期不宜迟于2月底(伤流期前)。

  2、定植方法:栽苗时,将根系沾上用生根粉配置的泥浆,将嫁接好的红阳猕猴桃苗用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对苗根部浸5分钟杀菌。再放在定植穴的中央,用手扶直根系,以防弯曲窝根而影响生长。由于猕猴桃根系为肥大的肉质侧根,不耐践踏,因而栽植时须将细散的土填入根际,并随着填土的同时,不断往上提苗抖动根系,适当压紧,使根系舒展并与土壤密切结合,切忌重踩。

  3、定植注意事项:

  1) 选苗:定植时应选用高质量的壮苗。即要求苗木无病虫害、根系发达、有3-5个以上饱满芽。

  2) 解除嫁接膜:将所有嫁接苗的膜解除,并将苗木剪留4-5个饱满芽,便于集中营养促发新梢。

  3) 苗木定植深度以土面压紧后与定植株的根颈部相平或略高为宜。根系不要接触未腐熟的肥料,以免伤根。

  4) 栽后不管天晴下雨,都应及时浇足定根水,使根土充分接触,保证成活。

  5) 定植后即在树盘周围(1米×1米)覆盖20厘米左右植物秸秆或谷壳等,防止杂草生长,保温保湿,利于苗木成活。

  二、土肥水管理

  (一)土壤管理

  1、深翻改土。猕猴桃定植后,根系生长快,需及时对果园土壤进行改良。特别是对土壤通透性差,有机质含量低,肥力差的园地,必须进行土壤改良。深翻改土是主要途径之一。一般在10月至次年元月结合施基肥进行效果最佳。

  (1)作用:熟化深层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根系生长。

  (2)方式:扩穴和撩壕。对于挖定植穴栽植的园地,栽后每年或隔年从原来的定植穴向外扩穴,挖深度为60-80cm、宽30cm以上的环状沟,底层填入粗有机料,上撒适量石灰(酸性土或微酸性土)或尿素(碱性土),促进有机料的腐烂,填入底土;熟土与家畜粪、饼肥等有机肥混匀后填在根系集中层,扩穴需逐年进行,直至全园翻遍为止。对于壕沟栽种的园地,可采用挖壕沟改土的方法,即在果园行间挖壕沟,深度与扩穴一样,宽度可根据劳力,壕沟内同样需要施入肥料。梯田可先翻株间,其次翻内侧,第三次翻外侧,此法伤根少,便于机械化操作。在通透性差的粘重土壤果园扩穴改土时,可采用株间挖沟,使扩穴沟与原栽植沟相通,并与地下排水沟连接,以解决原定植穴内积水的问题,达到既深翻改土又治涝的目的。

  (3)注意事项:

  A、深翻深度应视土壤质地而异:板结、粘重土壤应深,粘重土壤回填时可掺沙、谷壳等增强通透性;地下水位较高的土壤宜浅,以免使其与地下水系相连而造成危害。

  B、深翻时尽量少伤根,以不伤骨干根为原则。

  C、深翻后须立即浇透水,使土壤与根系密切接合,以免引起旱害。

  2、树盘培土和客土

  对丘陵山地果园,水土流失严重,易使根部裸露,大量须根露出土面,夏季雨后天晴高温时,易造成大量须根死亡,枝叶萎蔫现象。因此采用培土和客土是果园土壤改良及保护根系的另一项有效措施,可起到增厚土层,改良土壤结构,保肥保水的作用。

  时间:晚秋或初冬进行。

  材料:粘重土壤培沙性土,沙性土壤培粘性土。山地果园宜就近培腐殖质土,丘陵和平地果园可结合冬季清园、整修梯田和清理沟渠,培草皮土、沟泥或塘泥等。沟泥和塘泥等湿土须风干捣碎后再培。

  培土厚度:5-10cm。

  要求:培土前,须先耕松园土,然后耕耙或浅刨,使所培土与原土掺混。

  3、地面覆盖

  (1)作用:首先,覆盖可以调节土壤的温湿度,使土壤保持疏松湿润,冬春季节可以提高土温,夏秋季节可降低土温,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其次,果园通过地面覆盖,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第三,通过地面覆盖,可防止杂草滋生,不需中耕除草,既可保持良好而稳定的土壤团粒结构,又可节省劳力;最后,覆盖可缓和降雨对土壤的直接侵蚀,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仅用于学习,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扫描关注猕猴桃微信公众号1
微信公众号码:sldmht
微信公众号名称:十里地猕猴桃

猕猴桃网029mht.com
猜您也喜欢的:

下一篇:幼园猕猴桃灌溉采用什么方法?

上一篇:种植一亩猕猴桃需要多少成本?

本文地址::http://www.029mht.com/zzjs/xyzp/209.html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