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4-17  来源:029mht.com  作者:猕猴桃妹妹

 

       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与山东省潍坊昌邑市日前签约,就建设能源植物盐碱地生态修复及其高值化利用(昌邑)示范园区的科技合作框架达成协议。此举立刻引起替代能源产业的关注。据记者调查,能源植物作为未来的新能源,具有良好的生态性、可再生性等优点,在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实行“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的政策下,在大部分荒漠、滩涂、草山、草场、荒山、沙荒地、盐碱地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荒地上种植能源植物,无疑将一举多得。但目前通过能源植物生产石油替代品,还面临着原料、技术成本高的瓶颈。


        能源植物可用于生产接近石油成分和可替代石油使用的产品,包括麻风树、油楠、油棕、柳枝稷、芦竹和荻等。据统计,我国含油率高于30%、产量高、具有开发价值的本土非粮柴油能源植物多达147种。湖南农业大学培植的芒属植物平均亩产量在2500千克以上,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占干物质的80%左右;矿物质含量低,燃烧充分,二氧化碳净效应为零,无有害气体释放。


        国家能源局《关于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非粮能源原料基地。在盐碱地、荒草地、山坡地等未开发荒地较多的地区,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作物植物特点,种植甜高粱、木薯、油棕、小桐子等能源植物,建设非粮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供应基地。到“十二五”末期,建成油料能源林基地200万公顷。


        中国生物质能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副理事长蒋剑春告诉记者,当前能源植物转化成石油替代品的技术有气化、生物转化等。能源植物含油量高,采用生物转化技术,发酵温度低、能耗低,经济上合理。目前,生物转化是能源植物技术的热点。但是这种技术发酵转化周期长、菌种不易存活,纤维素酶的生产成本高。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李福利进一步介绍,生物转化技术预处理、发酵、提取、后续处理等环节处理成本高,处理后的产品作为能源成本高,还不具备经济性。纤维素预处理过程会产生大量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去除这些物质的花费成本较高;降解能源植物纤维素的纤维素酶目前还是技术瓶颈,纤维素的降解需要多种纤维素酶的协同作用,用的酶多、成本高,高效低成本的纤维素酶尚需研发。


        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看来,荒地上种植能源植物实际种植成本依旧过高。他认为,从利用角度看,只有那些光合速率快、叶面积指数高、生物量足够大,且容易收集运输的植物才是理想的能源植物。然而实际上,荒地一般位于比较偏僻、经济比较落后、交通不甚发达的地区,水土资源条件差,在荒地上的种植成本、收集运输成本等都高于一般农田,利润空间缩小,如果没有路、电、水、肥、机械等基本条件,在荒地上搞能源植物,高产量和高利用率都都难以实现。


        “目前所说的每亩生产7~10吨能源植物,是在优化条件下取得的理想成果。但是规模种植需要施肥、浇水、光照等相关条件,而且盐碱地、沙漠地植物生长所需的元素本身就缺乏,因此,实际上很难达到这样的理想产量。”李福利进一步说。


        蒋高明也表示,一些能源植物在热带环境下生长,要实现每亩生产7~10吨的目标,投入的化学能必须足够大,并耗费大量的人力,这就背离了发展能源植物的初衷。近几年来名噪一时的麻风树就是典型例子,单位面积产量低、出油率不稳定、分布区域不够广、油脂转化成生物柴油后燃点高、比石油产品经济效益低等一系列难题一直制约着规模化生产。


        对此,有关专家建议,种植成本高不应当成为发展能源植物因噎废食的理由,应当突破良种选育及定向培育技术,筛选培育高光效、能量密度高、抗逆性强、不危及生态的高产优质能源植物新品种,培育多个新型生物质能源作物和能源林新品种。以能源植物生产石油替代品的示范工程为依托,不断总结经验,突破纤维素原料预处理、酶制取等技术瓶颈,推动能源植物产业发展。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仅用于学习,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扫描关注猕猴桃微信公众号1
微信公众号码:sldmht
微信公众号名称:十里地猕猴桃

猕猴桃网029mht.com
猜您也喜欢的:

下一篇:书写中国现代种业发展恢宏篇章

上一篇:找准农业产业化着力点

本文地址::http://www.029mht.com/news/rwsj/2018-04-17/11789.html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