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基础地位的稳固与否,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社会安定、人民安康和经济发展,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独立自主地位。农业领域工程科技是农业发展进步的推动者。伴随着我国农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农业领域工程科技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通过实施重大工程和科技专项引领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带动我国现代农业科技产业蓬勃发展,满足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
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农业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课题组
展望未来,下一个20年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大幅度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由中低收入国向中高收入国家转变的关键时期。保障粮食安全、食物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是引导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保障。以发展中小城市与小城镇为重点的城镇化进程将加速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将极大提升中国国内农村消费需求和经济的内生增长活力。
农业工程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战略目标是:未来20年,我国农业要在人口增长近10%,土地、水资源等资源人均占有量下降近25%的条件下,既要保障人口高峰期的食物安全,又要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农业工程科技必然要进行一次新革命。
通过实施重大工程和科技专项引领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带动我国现代农业科技产业蓬勃发展,满足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
未来20年中国农业工程科技
创新发展的重点
(1)生物种业工程。工程的目标是:研究基于现代生物技术体系基础上的农业生物育种关键技术,突破目前育种中的技术难点,构建我国动植物品种选育创新技术体系,建成几个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生物技术育种平台;育成一批生产中急需的、有重大增产意义,对农业生产、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提高有重大影响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突破性新品种,并不断开发出拥有中国自己知识产权的新的优良基因和相当数量的、特殊用途的动植物转基因新品种,提高动植物良种覆盖率,到2030年,使我国动植物新品种的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植物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体系,并形成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生物技术育种高技术产业,形成完善的科研到市场的运行机制。通过实施生物种业工程,到2030年使得我国动植物育种的总体学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某些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食物安全保障工程。工程的发展目标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综合持续生产能力,确保未来我国人口高峰期的食物安全。重点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节水工程和技术体系,发展农业工程机械装备,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稳步提升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满足未来食物需求的数量安全;研究、开发、推广农产品安全、清洁、健康生产技术体系、农产品可追溯平台和技术,使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设施农业、健康养殖工程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智能化装备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确保未来的食物安全。
(3)农业信息化工程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工程的目标和重点是开发应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物联网、农业智能装备等一批重大装备产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跨越。城乡数字鸿沟显著缩小,信息技术在支撑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方面得到有效应用,农村与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全面建立大田作物生产系统信息获取物联网系统,全面实现农作物的智能装备配备和田间管理的自动化。建立贯穿生产全过程的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物联网系统,全面实现设施种植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基于个体识别的智能化设施养殖系统。进一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型、低成本、低功耗传感器,智能农机具,农业机器人等,并开展精细农作、精细畜禽养殖、精细设施种植应用示范研究。全面建立农产品及食品的可追溯系统,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为依托,开展应用示范。
(4)重大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疾病防控。工程的发展目标是研究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发生规律、灾变机制与预测预警技术,动植物有害生物致病机理与新型高效、安全农兽药研制,研制新型畜禽基因工程疫苗、免疫佐剂、诊断试剂等产品,研究动物传染性与人畜共患重大疫病防控关键技术及产品,以及外来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与控制等,建立我国主要农产品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技术体系(IPM),为减轻农业生产损失、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与农产品安全质量,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农产品持续增长提供保障和技术支撑。重点任务包括植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规律、灾变机制与预测预报技术,动物传染病与人畜共患重大疫病防控关键技术及产品,农业有害生物致病机理与新型高效、安全农兽药研制,新型动物基因工程疫苗、免疫佐剂等产品研制,快速、高通量诊断试剂产品研制。
为确保2030年农业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我国应加大政府农业工程科技的投资力度,建立多渠道、全社会的投入体系,提高科技贡献率,建立健全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体系和体制机制,提升我国农业工程科技的综合创新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优势创新团队,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创新基地建设,加速农业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式发展。
重要措施与保障条件
未来20年是我国农业工程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为确保2030年农业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应充分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和利用国际最新科技成果,聚集国内外人才资源要素,明确发展战略,制定发展目标,确定发展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提高我国农业工程科技的综合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式发展。
加大政府农业工程科技的投资力度,建立多渠道、全社会的投入体系,提高科技贡献率。
加大政府对农业工程领域的投资力度,建立农业工程科技投入的保障体系。针对农业工程科技创新的公益性较强、研究周期长、研究风险大、科研环境艰苦等特殊性,国家要制定出台特殊政策,加大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动植物新品种选育、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生产环境和生态监控技术及智能化农业等的研发和成果转化等基础性和公益性投入。要进一步加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技计划对农业工程领域的倾斜力度。
建立多渠道、全社会投资机制。鼓励和吸引地方、企业、金融等加大对农业工程科技创新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投入,逐步建立国拨、基金、风险投资、企业投入、民间集资等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工程科技投融资体系。引导和支持一批大型的农产品贸易龙头企业或产业集团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增强企业自身研究开发能力,提高科技贡献率,提高我国农产品贸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建立健全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体系和体制机制,提升我国农业工程科技的综合创新能力。
完善农业工程科技项目的立项、监管制度,建立符合农学特点的科研评价机制。着重评价农业工程科技研究工作的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发展潜力,激励开展原创性研究工作。
加强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创新能力。立足国情,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一批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形成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
加强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建设与合作,提高综合效益。一方面加强农业领域国家级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另一方面在现有条件基础上,优化组合若干个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提高其综合能力和效率,并在研究方向和重点领域与国家研究开发基地统一协调、有效配合,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和优势。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优势创新团队。
以人才资源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制度和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企业管理者的奖励力度,创造良好的内部科研氛围和外部环境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积极鼓励科研机构建立动态的人才竞争和流动机制,确保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积极鼓励部门、地方、企业建立优秀人才奖励机制和专项基金。
通过组织和实施国家重大项目,凝聚一批高水平的研发队伍。发挥群体和整体效益,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加强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培养,采取高薪招聘、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服务产业发展。
全面提高我国农业工程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具备现代管理知识的科技型农业企业国家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批既了解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又具备科技知识和长远战略眼光的科技与经济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工程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开展农业工程技术创新领域的国际合作。顺应科学研究国际化趋势,遵循国际惯例,坚持平等互利、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原则,选择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前沿技术和重大研究领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争取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工程科技国际科学资源,以求实现共赢,提高我国农业工程技术创新的国际竞争能力。
发挥政府职能,全方位搭建农业工程领域的国际合作平台。在合作层次上采取政府引导、广泛参与的原则,多层次地开展农业工程的国际科技工作,注重在国际合作方式上更加多样化,包括积极鼓励和支持国内有关单位与国外机构在国外建立联合实验室和研究机构,逐步成为我国农业工程科技前沿技术和平台技术发展的“桥头堡”;充分发挥国外留学人员和华人的作用;同时,积极吸引和支持国际知名研究院校和企业在国内建立合资或分支合作研究机构,促进和加快我国农业工程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
加快创新基地建设,加速农业工程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农业工程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研发平台,并与国家研究开发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有机的联系,充分发挥各类基地创新载体作用,在区域内全面开放各类科技资源和创新平台,建成联合、综合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产学研用高效结合,推动农业工程高技术成果加速转化。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研究制定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制定鼓励、支持、奖励和责权利明确的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政策。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环境,研究高新区、高技术企业的激励政策等。
政策建议
按照建立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目标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政策,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实现我国农业工程科技的可持续发展,为建立现代农业提供可靠的支撑和保障。
确立农业工程科技在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地位,以机制创新推动农业工程科技的发展。
确立农业工程科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坚持把农业工程科技放在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始终把解决农业发展中重大工程科技问题作为主要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近期与长期目标结合,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结合,以自主研究开发为主,调动全社会力量为农村经济服务等原则。
建立国家农业长期科技投入机制,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农业工程科技领域的投入应大幅增加,要把农业工程科技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由于农业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及不可预期性,因此政府对农业工程科技发展的投入应坚持长效机制,特别是对长期性和基础性研究工作的稳定支持。建立政府投入资金的整合机制,统筹协调和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实现协同创新,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自主创新。
深化农业工程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国家农业工程科技管理机制。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工程科技的创新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需要政府加快农业工程科技发展体制改革配套政策的出台,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探索建立企业、协会和政府良性互动的公共管理机制以及多部门的合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协会、学会在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加大政府补贴力度,以各项惠民政策为农业工程科技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创新扶持农业工程科技发展的政府补贴形式,加大各项补贴力度。学习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支持农业工程科技发展的先进经验,根据农业工程科技发展特点,创新政府补贴形式,并加大涉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良种、循环经济、生态补偿等的补贴力度,充分调动其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保护农业工程科研工作者及广大农民的切实利益,提高其收益水平。
完善农业工程科技发展中的税收政策。通过出台资源调节税、所得税减免、出口退税、增值税抵扣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从事农业工程科技的企业及个人进行政策扶持。通过对从事农业工程科技创新的龙头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等,充分提高其积极性,以促进农业工程科技的健康快速发展。
加大农业保险的投入。积极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范围,加大资金投入,以有效化解农业工程中的灾害风险。增加农业保险试点区域及试点品种,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使更多从事农业工程科技发展及推广者都能享受到农业保险的保障。鼓励各地政府对农业工程科技创新进行保费补贴。
支持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主体的发展,通过聚集创新要素提高农业工程科技的创新能力。
加强对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主体的政策支持。建立农业科研投入长期增长机制,保证国家对农业科研的稳定投入,特别是对长期性和基础性的科研工作有稳定的支持。进一步加大课题经费的支持力度,向支持产学研结合的方向倾斜;对长期的、战略性的产学研合作,国家科技计划给予重点支持;设立产学研结合开发专项计划或基金,支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转移。改善农业科技投入结构,提高固定性经费拨款比例。
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完善人才培养体制。强化研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等项目,努力争取多边和双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国际科技交流项目,创造并增加学科参与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的机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建立国家农业科技人才基金,重点引进和培养杰出的将帅人才,改变目前农业科研杰出将帅人才严重不足的局面。
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主动服务企业。加大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向企业开放的改革力度。继续深化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改革,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促进科研与经济紧密结合。支持研究开发类科研院所与企业研发中心联合研发技术、开发产品,加快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促进人才向企业流动。提升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技术转移、专业咨询等专业服务能力,加大为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服务的力度,探索和总结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服务自主创新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加强对农业高新产业的扶持,以优惠的投资环境及政策提高企业农业工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优化高新产业创业环境。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和政府机构改革,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富活力和效率的宽松环境,综合配置各种资源,推动产业与金融资本相结合,营造有利于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的法律政策环境,制定出台一系列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及其应用的公共政策,逐步完善规范化和层次化的科技政策体系。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加强对农业工程科技中多种经营形式的支持。对新兴产业进行补贴政策扶持。建立由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的技术、品种交易平台,寻求成果潜在需求方对接;政府以投资专业基金的方式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如设立了农业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创新、农民培训、节能减排及投融资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对符合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条件的龙头企业出口项目融资予以贴息。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鼓励和引导企业申请用取得国内外专利,支持企业通过知识产权战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加大对重点企业形成专利池和产业技术联盟构建专利群的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深度开发与经营,引导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对具有推广价值的专利技术进行深度开发和集成推广,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
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科技条件资源的开放、共享、整合形成面向企业开放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议政府加强引导,以联合实验室的形式促进企业院所合作,加快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
课题组简介:
“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是2009年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资助的重大研究项目。其中农业领域课题是项目八个领域课题之一,旨在面向2030年,提出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领域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
课题由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承担,研究队伍由工程院院士和优秀的中青年专家共同组成。其中戴景瑞院士担任课题组长,管华诗、方智远院士担任副组长,根据学科设置划分为粮食安全科技、园艺工程、农业生态、农业工程、畜牧、水产、动物疫病防控7个专题,分别由相关领域的戴景瑞、方智远、尹伟伦、汪懋华、李宁、唐启升、陈焕春院士担任负责人。
农业课题组人员名单:
组长:
戴景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
成员:
汪懋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
唐启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尹伟伦(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
方智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
陈焕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
李 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
李召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副校长)
韩振海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刘世禄(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褚庆全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翟明普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李 莉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宋云峰 (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
汤 波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仅用于学习,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扫描关注猕猴桃微信公众号1
微信公众号码:sldmht
微信公众号名称:十里地猕猴桃
猜您也喜欢的: |
本文地址::http://www.029mht.com/news/rwsj/2018-02-27/11428.html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