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猕猴桃志

  • 内容
  • 评论
  • 相关

51308ae2780f07b01853100a1673_800_800周至县从1989年大面积栽植猕猴桃,1997年猕猴桃被确定为立县产业。目前,其栽植面积达15万亩。为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基地县。

全县现有冷藏库667座,年贮藏能力7万吨,加工企业6家,可加工八大类21种产品,年加工能力1.5万吨,鲜果及加工产品远销26个国家和地区。

第一章野生猕猴桃

猕猴桃是多年生蔓性果树,因其果实细而多汁,酸甜爽口,为山中猕猴喜食,故而称其为猕猴桃,群众又叫毛桃、阳桃。

猕猴桃是地球上出现比较古老的果树之一,1972年,科学家在广西玉田发现了猕猴桃叶片化石,据测定,据今约2600万年。

秦岭是我国猕猴桃自然分布的北临界线,周至山中自然分布最为集中。据普查,周至山中的野生猕猴桃有三个种,即美味猕猴桃、葛枣猕猴桃和狗枣猕猴桃。另外,还有5个变种。

第一节分布

周至浅山“九口十八峪”均有分布,主要为美味猕猴桃,在深山海拔较高的地方,有葛枣猕猴桃和狗枣猕猴桃。野生猕猴桃主要生长在土质肥沃的背阴处,向阳处很少。山民常常可以见到生长几十年的大树。骆峪山中,有连片近百亩的野生园,个别地方还有连片的雄树。据普查,周至山中有野生猕猴桃约100万架,每年可产野生猕猴桃在1.5万吨左右。

第二节野生猕猴桃的利用

野生猕猴桃蕴藏量丰富,所产鲜果除人为少量采摘外,大部分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据调查,人工可采摘并能运输到交通便利的地方可达5000余吨。野生鲜果由于生长发育在自然状态下完成,因此,是无任何污染的天然水果。

一、鲜果的利用:鲜果可食用,山区群众自古就有喜食野生果的习惯。其方法是,将果实采回后软熟,去皮洒上白糖,是一道美味可口的菜肴。同时,野生果适于加工各种猕猴桃制品,用野生果制成的猕猴桃原汁,质量优于栽培果。

二、种子:由于野生果能充分成熟,且生长时间长,加之长期在自然环境下生长,适应能力强。因此,用野生种子育出的实生苗,出苗整齐,抗逆性强,是最优良的实生砧苗。在1992年至1998年之间,周至果农大量用野生种子育苗,表现为亲和力强、生长迅速、结果性能良好。另外,用野生种子榨取猕猴桃籽油,是很好的医药、化工原料。

三、天然的种质资源库:由于野生猕猴桃立地条件的不同,在自然状态下,同种类的个体之间其果实的大小、口感等均有差异,而且自然选择保留了很多性状优良的单株。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这些优良性状被稳定下来,因此,野生猕猴桃为人工栽培选种提供了条件。1989年,哑柏昌西农民商慎明经过多年的栽培试验,其选育的代号为“周园一号”的单株,通过审定,定名为“哑特”。多年来,周至群众发现了一大批性状各异的优良单株,有红肉猕猴桃、无籽猕猴桃等。野生猕猴桃是天然的种质资源库,深入长期地抓好野生种的利用,对栽培猕猴桃品种的升级换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野生猕猴桃的保护

野生猕猴桃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保护这一自然资源,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利用这些资源,可使周至在野生果加工、育苗、选种呈现明显优势;二是保护这些资源,可为周至申报猕猴桃原产地提供依据,这对周至猕猴桃产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2005年,由西安猕猴桃研究所申报的“陕西省周至县野生猕猴桃原生境保护项目”被国家农业部和国家发改委批准,该区域在骆峪陆陆沟,面积9480亩。

第二章品种

周至目前栽培的猕猴桃品种和优良单株有10余个,其栽培面积最大的是秦美、哑特、海瓦德,其次是西选二号、红阳、金香、徐香等,另外,为了顺利完成品种审定的前期工作,一些群众自选的优良单株也有少量栽培,如马召、广济的“华优”,广济永红的无籽猕猴桃等。

一、品种的发展历史

1989年,周至第一批大面积栽培的品种有秦美、秦翠,主要栽培区域有哑柏昌西、马召群兴、仁烟村,司竹南司竹,楼观周一村。在上世纪90年代,还引种栽培了口感较甜的川猕、陕猕等。哑柏昌西一带,是周至最早栽培哑特的地区,红阳是这一时期周至果农从四川苍溪引种周至的,尽管该品种口感极甜,且有红心性状,但在长期栽培实践中,溃疡病发生严重导致毁园,终南勒马曾经高接换头数百亩红阳,两年内全部死亡。1999年,周至从全国主要猕猴桃产区引种50余个,在地处马召的西安市猕猴桃研究所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猕猴桃种质资源圃,加上周至科技人员在秦岭山中初选的优良单株,该园已拥有品种和单株63个,其中优良单株“西猕九号”表现优良,拟报品种。2005年,周至马召农民马占成选出的“西选二号”以其果面无毛、果肉细而多汁、口感极甜而被国内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被誉为甜口感猕猴桃中的上品。

二、品种选育

周至县猕猴桃品种选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县园艺站在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安排下,组织人员对周至山中的野生猕猴桃进行普查和筛选,本次筛选出优良单株16个,为了进行栽培试验,园艺站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在司竹金官村征地300亩,组建了“猕猴桃试验站”,张清明任站长。1986年,“秦美”、“秦翠”通过审定。1989年,哑柏昌西农民商慎明选育的“哑特”通过审定。1999年,鉴于周至果农自发选种的积极比较高涨,加之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猕猴桃芽变亦有所发生,群众上报的优良单株很多,为了掌握情况,从中能发现好的单株和变异,周至邀请了省内著名猕猴桃专家高振谋等数十人,对群众上报的单数进行普查,发现单株和芽变30多个,但绝大部分无利用价值,一些群众对自己所发现优良单株进行栽培,如“红果”、“华优”等。

三、引种

周至引种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其引种有两个途径,一是县级科技部门在充分论证并进行栽培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引种。新西兰的“海瓦德”是周至从上世纪80年代引入的,在猕猴桃试验站进行引种栽培。1997年,楼观镇农民赵志修率先在下三清村建园10亩,该园管理规范,生产的鲜果质量上乘,历年来售价是秦美的2-3倍。2004年,该园鲜果全部被新西兰收购,在群众中反响巨大。从2003年起,县农业局连续几年从四川都江堰调回海瓦德种条,无偿提供果农高接。二是群众自发引种,江西的“徐香”、“徐冠”,四川的“红阳”,湖南的“米良一号”,湖北植物所的“武植三号”等,都是周至果农引入的,在这些品种中,目前表现好的有“徐香”,并逐渐取得发展。

四、品种综述

猕猴桃从野生到商品化栽培,其历史不足百年,在这期间,人们从未停止过猕猴桃品种选育和优化工作,据统计,全世界栽培品种达200个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品种的要求愈来愈高,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树体性状。主要是树体的结果性能(丰产性)。另外,成枝情况亦是一个丰产标志,从周至目前的品种看,秦美、哑特、海瓦德成枝情况都表现良好,属于丰产品种。猕猴桃座果率很高,在正常情况,很少发生落花落果现象。其次,树体的抗逆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抗寒、抗旱、抗病虫上。红阳抗逆性较差,易染溃疡病,往往出现毁园。西选二号果面光滑无毛,抗小薪甲为害。

二是成熟期。周至猕猴桃大多数属于晚熟品种,秦美、哑特、海瓦德成熟期均在9月底10月初,由于成熟期过于集中,出现了市场断档期,加剧了产销矛盾。近年来,经过加强品种选育工作,周至逐步选育出品质好的中熟的优良单株,如西选二号、西猕九号,这两个优良单株均在8月下旬成熟,且品质优良,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从全世界现有的猕猴桃品种看,早熟品种相当匮乏,我国南方已选育出“早丰”等早熟品种,但果实品质较差,没有得到大面积发展。

三是果实品质。主要表现在形(大小、形状)、色、酸、甜、香、贮等六个方面。

形:目前生产上主要以大型果为主,国际上的鲜果标准近年来亦有变化,90-130克的商品果尤受欢迎。由于新西兰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猕猴桃商品化栽培的国家,因此,对果形的要求主要以海瓦德的果形为标准,世界各国都以这一标准为理想果形。

色:由于新西兰是海洋性气候,在自然状态下,成熟的猕猴桃底色较绿,因此,绿果在欧洲市场大受欢迎。周至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果面深褐色,因此,为了接近这一标准,采取枝条长放,果实套袋是周至实现出口的重要措施。

酸、甜、香:这三个方面形成猕猴桃独具特色的口感,从周至目前的品种看,有三种口感类型:①酸甜型:秦美、海瓦德;②甜酸型:哑特、西猕九号;③甜型:西选二号、红阳。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好恶不同,世界各国对口感的要求也有差异。在我国,南甜北酸早就使人们达成共识,但是,由于猕猴桃栽培历史较短,主要供给消费者是酸甜口感的品种,人们在口感的选择上并没有太大的余地,随着新西兰“黄金果”的问世,甜口感猕猴桃为愈来愈多的消费者所喜爱,马占成选育的“西选二号”是周至第一个甜口感猕猴桃。

贮:包括贮藏期和货架期(鲜果进入市场到软熟这一段时间)。猕猴桃属于浆果,当可溶性固形物达到6.2%时即为成熟,成熟后的猕猴桃不能食用,需软熟后方可食用。贮藏期和货架期直接影响鲜果的销售期。从周至目前的品种看,秦美、哑特的贮藏性较为接近,货架期约1周左右,海瓦德货架期可达一个月,海瓦德是目前世界上最耐贮藏和货架期最长的品种,这是海瓦德行销几十年不衰的主要原因。

四、选种目标

(一)大型果:平均果重在90—130克之间

(二)果形:长圆形

(三)贮藏性:货架期可达一个月以上

(四)丰产性和抗逆性强

(五)特异性状:红肉、黄肉、无籽、雌雄同株等。

第三章栽培

第一节栽培历史

周至猕猴桃栽培历史约有1600年,但仅限于庭院栽植作观赏之用,唐代诗人参岑在诗中写道:“渭上秋雨过,北风何骚骚,天晴诸山出,太白峰最高,主人东溪老,两耳生长毫,远近知百岁,子孙皆二毛,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这是周至猕猴桃栽培历史的最早记录。周至果农商品化栽培始于1989年,由当时的农牧局(今农业局)无偿提供苗木,在全县栽植3000亩,主要区域有司竹、楼观、马召、哑柏、终南,除终南外,这些地区都栽植成园,并成了周至第一批受益的果农。1992年,周至出台了《猕猴桃发展九五规划》,采取行政指令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办法发展猕猴桃,为使猕猴桃达到一定面积,司竹乡动员群众毁掉麦田进行栽植,其他乡镇也有类似情况。到1993年,全县栽植面积达到10万亩,至2000年,全县发展并稳定在13万亩。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周至提出发展20万亩的目标,并出台了实施方案和相应的优惠政策。在此期间,栽植农户达4万余户,1996年一株秦美苗达到3元以上,个别群众上山挖回野生苗进行栽植。为了加快猕猴桃发展的步伐,周至鼓励干部职工带头建园,县委办、人大、政协都相继建园,干部职工建园更是层出不穷,县检察院干部马堪生在终南镇建园60亩。

第二节品种布局和栽培区域

由于周至独特的自然环境,加之长期栽培实践,周至适宜发展猕猴桃的区域逐渐显露出来,经过农业部门的调查,周至适于发展猕猴桃的面积有31万亩,主要集中在秦岭北麓至西宝线以南的中间地带,其中楼观地区生产的猕猴桃产量高,且品质优良,是全县猕猴桃最佳的生产区域,西宝线以北的沿渭一带,栽植猕猴桃易发生黄化病。

第三节栽培技术

一、技术体系建设

(一)技术力量:1986年,周至县园艺站在陕西省果树研究所的指导和支持下,对周至秦岭山区的野生猕猴桃进行调查,并初选优良单株16个,为研究这些优良单株,园艺站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司竹金官村的黑河流域征地300亩,建立了“周至县猕猴桃试验站”,从而使试验站成为周至第一个研究猕猴桃的专业机构。试验站在研究、生产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如赵志修等的技术力量。1995年,为适应猴猕桃的发展,县政府成立了“周至县猕猴桃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当时的郭学民县长任组长,杨反修副县长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农业局,由陈升局长任办公室主任。“猕猴桃开发办公室”成立后,成了全县猕猴桃管理工作的中心枢纽,是一个集综合性、专业性为一体的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着全县猕猴桃产业的规划、管理工作,在开发办的指导下,从1996年开始,由县园艺站、猕猴桃试验站长年在全县培训技术人员,培养和涌现了一大批素质过硬的农民技师。其中哑柏昌西的吕岩,在搞好生产的同时,在省以上的刊物发表论文及科普文章300余篇。据统计,全县有技术干部61人,其中高级农艺师5人,农艺师和助理农艺师33人,农民技师68人。

(二)技术网络

为全面提高果农的管理水平,1997年,周至组建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即一个乡镇配备1—2名专业技术干部,负责为乡、村培养猕猴桃技术人员,并承担该乡镇的技术管理工作。每个乡镇培养1—2名技术干部,负责本乡镇猕猴桃管理技术,每村培养1—2名技术人员,负责本村的猕猴桃管理技术,三级网络建立后,采取培训、墙报、广播等方式,全面提高全县果农的管理技术,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全县涌现了一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猕猴桃协会,如西富饶海瓦德协会等,这些协会与省内外进行技术交流,提高了猕猴桃管理技术含量,使周至猕猴桃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技术标准和技术研究

从1980年起,周至就开始猕猴桃的技术研究工作,猕猴桃试验站站长张清明长期研究猕猴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大量论文,成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1992年,县园艺站在全国果树技术交流会上,其技术报告“新技术、新成果在猕猴桃上的推广和应用”一文获得好评,这是周至猕猴桃生产技术第一次在全国学术交流中的报告。1995年,陕西省技术监督局颁布了《猕猴桃管理综合体》、《猕猴桃鲜果标准》,为全省猕猴桃生产确立了目标。

多年来,周至依据这两个标准,不断提高猕猴桃管理水平,2003年,周至建立了“西安万亩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制订了“单枝上架,定量挂果,配方施肥,生物防治”四大猕猴桃生产技术,并确立了果园生草、果实套袋等十六项具体技术措施,奠定了周至猕猴桃出口国际市场的技术基础。把安全食品生产作为新的生产目标,2004年,司竹南淇水2000亩精品园获得欧盟“有机生产技术”认证;2005年,全县10万亩猕猴桃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为了猕猴桃精品化、规模化生产。2002年成立的“西安市猕猴桃研究所”建成了国内品种最全、面积最大的种质资源圃,承担着猕猴桃后续品种的研究工作。

第四章贮藏加工

周至猕猴桃主要是冷库贮藏,其冷库分三种类型:一般冷库、气调库和气密库。冷库贮藏缓解了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拉长了猕猴桃鲜果的上市时间。1992年,陕西省科技厅在辛家寨乡建起了周至第一座猕猴桃冷库,开周至冷库建设之先河。1996年,由于猕猴桃栽植面积增大,产量聚增,供需出现矛盾。因此,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发展贮藏加工业十项优惠政策,简化了建库用地的程序,减免了土地出让金等,大大激发了全县建库的热情。1997年,全县冷库发展到148座,贮藏能力近2万吨,其中马召金山冷库库容可达1700吨,是我县最大的猕猴桃冷库。2005年,全县冷库661座,贮藏能力7万吨。

周至猕猴桃加工业始于1996年,在当时县委书记任文斌支持下,刘安都、刘建升兄弟二人在马召建起周至第一座猕猴桃深加工企业——西安秦美有限公司。公司以猕猴桃原汁为主,开发出猕猴桃酒、猕猴桃汁等产品。此外,马召的绿宝公司、楼观的维生饮品、黑河源加工公司、聚仙食品公司也相继开发出自己的产品。至1998年,周至猕猴桃加工企业已达六家,可生产出八大类11个产品。近年来,以秦美公司、美好公司、忠义公司为龙头的猕猴桃果干生产呈现出明显的优势,带动了全县果干生产30余家,全县加工能力达2万吨。

第一节贮藏技术研究

过去,周至山民采摘野生猕猴桃,采回后放置屋角,软熟后去皮撒糖,将此做为待客的佳肴,这是周至猕猴桃贮藏加工的最早雏形。在上世纪90年代,河南人刘世信为周至引入冷库设备和技术,长年驻守周至,进行冷库安装和技术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制冷设备的安装、检修技术人员。县农业局、科技局等部门每年都要请专家对周至的冷库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周至的冷藏水平不断提高。一般冷库可贮藏3—4个月,气调、气密库可存4—6个月,其中省科技厅冷库最长可把猕猴桃贮藏期延长到8个月之久。

在冷藏的技术方面,1992年以前,周至还是个空白,在以后的长期实践中,周至冷库业主之间互相学习,逐渐探索出一些猕猴桃贮藏技术,在程序上,周至人很注意预冷和有序进库,弄清了鲜果的成熟度与冷藏的关系,掌握了贮藏期间温、湿度的阶段性变化。气调、气密库有专人日夜管理,对气体成分、温湿度进行监测记录。在农业局组织的每年一度的冷藏形势分析会上,冷库经理间交流经验,一些管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冷藏技术人员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第二节加工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猕猴桃加工在我国起步较晚,诞生于周至的西安秦美有限公司,是我国早期的猕猴桃深加工企业,1998年,《嘹望》杂志经过考察评选,该公司被评为全国最大的猕猴桃深加工企业。在2001年的亚泰地区果酒评比会上,秦美公司生产的猕猴桃酒获得银奖(金奖多年空缺)。此外,秦美公司还研制出猕猴桃饮品、猕猴桃籽油等一批产品,绿宝公司研制出猕猴桃果酱,黑河源加工公司以猕猴桃原汁为原料,研制猕猴桃挂面、饼干等,富仁加工厂研制出猕猴桃果晶、果粉,西安美好公司研制的猕猴桃果糖获得专利,农业局干部郭永社的“猕猴桃果肉包装产品”获国家专利。近年来,秦美公司、美好公司生产的果干出口美国等国家,周至成了国内最大的猕猴桃果干出口基地。

第五章营销

第一节价格

周至的猕猴桃销售源于野生猕猴桃,过去,常有山民在猕猴桃成熟季节,走乡串村沿街叫卖。上世纪80年代初,周至曾有人用车拉上野生果去北京销售。1984年,猕猴桃试验站生产的鲜果,以每斤0.5元难以销售。随着人们的认识日增,1986年,每斤可卖到1—1.5元。1996年到1997年猕猴桃出园价达到每斤4—4.5元,出库价达6—10元,且供不应求。1998—2000年,由于一些群众盲目使用膨大剂,追求产量,导致果实品质下降,加上栽植面积大幅增加,出现了价格急聚下跌的局面,每斤卖到0.4—0.5元。在这一时期,农业部门曾做过调查,周至的最高亩产达到7600斤,楼观个别果园有万斤的记录,单果重在150克以上屡见不鲜,在哑柏一家冷库,调查人员发现了一枚重达253克的猕猴桃。1996年—1997年两年间,是猕猴桃投入产出比的最高峰期,达到1:11—20,这两年,果农在果园等客商上门购买,客商为买到猕猴桃,不惜请果农吃饭,在那时,常有这样的情景,有人问果农今年卖了多钱?果农故意做出一脸沮丧,答道:“不多,4、5万元”。

2000年以后,果价基本趋于稳定,出园价在每斤0.5—0.8元之间波动,随着品种结构的调整,品种之间的价格逐渐出现差距,红阳每斤卖到2—3元,秦美0.5—0.8元,海瓦德卖到每斤1.2—1.5元,楼观果农赵志修由于果园管理水平高,果实质量好,主要供出口和上海超市卖,出园价达到每斤2—2.4元。2005年,套袋海瓦德表现了强劲的势头,出园价格达到每斤1.7—2元,且供不应求。2006年3月,海瓦德出库价曾达到每斤7.6元,4月达到10元以上。2005年,马召果农马占成选育的“西选二号”以每公斤60元出售,而被新闻媒体誉为“天价”。

第二节销售渠道和形式

1995年以前,周至果农和冷库基本上坐门等客,很少有人自己销售,客商主要来自四川、北京和东北地区。四川客商章有贵带领20余人,常年驻守周至,其内部已形成采购、销售一条龙模式。1995年以后,周至冷库业主首先进入北京等地进行销售,北京的四道口、明光寺成了周至猕猴桃的主要销售点。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北方以北京、东北、西北为主的市场相继打开。俄罗斯的边贸市场有周至人长期踞驻。南方以武汉、南京为突破口,逐渐开拓壮大。福州、广州、深圳等地亦有周至猕猴桃进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销售队伍逐渐趋于专业化,社会分工日益明确。周至有猕猴桃中介机构(果行)30余家,猕猴桃经纪人数千人,这些机构和经纪人代替了千军万马创市场的局面,成为客商与果农、冷库之间的纽带。哑柏吕小良多年来一直为上海客商组织海瓦德猕猴桃。楼观以赵志修为会长的海瓦德猕猴桃协会,其内部形成了生产、销售分工明确的运行机制,把协会果农的鲜果销售到上海等南方超市。近年来,专业化销售公司显示出巨大的作用。2004年,终南陈帅印果业公司销售猕猴桃7000余吨,销售网络遍布全国18个省市。

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国内很多市场建立了产品准入制度,并设立了绿色食品专柜,对果品的质量有了明确要求。出口对果品质量要求更为严格,2000年,司竹果工贸公司向阿联酋出口猕猴桃100吨,成为周至第一家出口猕猴桃企业,为确保果品质量,县猕猴桃开发总公司、青化上阳寨冷库、阳化果业公司等企业,与果农签订收购合同,从果园管理到收购,抓好每一个环节进行出口,秦美公司还在司竹南淇水建立了2000亩的秦美庄园,建立自己的出口基地。近年来,周至猕猴桃出口东南亚及欧洲26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全县共出口猕猴桃8000多吨。

第三节市场建设

1995年以前,周至猕猴桃没有自己的专营市场,主要是客商和冷库经理将猕猴桃拉运到别人建立的市场进行销售,随着猕猴桃日益被消费者接受并认可,市场上逐渐形成了猕猴桃的聚集地。1997年,在北京工作的周至人丁小俊在北京明光寺建立了第一个周至猕猴桃专营市场,并逐渐发展成周至最大的猕猴桃销售市场。随后,一些有市场经验的周至人在外地租赁市场,专营猕猴桃,司竹女青年田西宁在山东淄博租市场多年,经营得有声有色,成了周至猕猴桃销售山东的窗口。1998年,为了进一步扩大猕猴桃销售市场,在县委、县政府的安排下,周至抽调财政局、农业局、公安局等8个部门,在南京、北京、上海等城市建立8个猕猴桃直销点,对周至猕猴桃的宣传和销售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周至猕猴桃销售环境治理的不断深入,果农、冷库经理与客商之间合作日益默契,一些客商逐渐形成自己的营销模式,上海客商余艳玲从1998年至今,一直在集贤金凤、哑柏等地组织货源,自己设计包装,形成品牌在上海销售。上海汤氏家族长年驻守周至,专门销售周至海瓦德。在周至内地,猕猴桃交易从田间地头逐渐转向市场,司竹焦油路口的销售市场是周至境内最大的交易市场,在销售旺季,日交易额达到百万元以上。

第六章机构和组织

1996年猕猴桃被县委、县政府确立为周至的支柱产业,1997年升级为立县产业,县上大部分部门都参与该产业的发展。1995年,成立了由县上主要领导构成的“周至县猕猴桃食用菌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农业局长担任。该办公室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面开展猕猴桃日常事务工作,安排部署猕猴桃产业的规划和发展,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猕猴桃产业的政策和法规性文件精神。猕猴桃开发办公室的建立,使周至猕猴桃产业走上专业化管理轨道。

为了使猕猴桃鲜果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要求,陕西中华猕猴桃试验站和西安市猕猴桃研究所承担着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县园艺站承担着猕猴桃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原县区划办承担着猕猴桃品种区划和栽植区域的调查分级,县土肥站承担着土壤分析和配方施肥的研究工作,县植保植检站承担着猕猴桃病虫害研究工作,并承担着猕猴桃鲜果及苗木的检疫工作。

全县有猕猴桃专业协会13家,在市场的引导下,这些协会的职能日趋完善,逐渐发挥巨大的作用。民营研究机构应而生,出现了专业化程序度较高的集贤金阳公司,马召的西选二号研究所等。

猕猴桃中介机构34家,民间猕猴桃经纪人4000余名。

第七章质量体系建设

1995年以前,周至的猕猴桃没有相应的栽培技术和鲜果质量标准。1996年,县园艺站制定的《猕猴桃全年管理工作历》是周至第一个栽培技术的规范化操作办法,同年,陕西省技术监督局依据猕猴桃生物学特性和市场要求,颁布了《猕猴桃标准综合体》和《猕猴桃鲜果标准》,这两个标准使周至实现了数量兴果的跨越式发展阶段。但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标准中的一些技术参数已逐渐不能适应市场要求,如使用膨大剂等。1997年,周至把发展绿色食品作为栽培的标准,对栽培中农药、激素的使用,果品中的化学物质残留等有了明确的规定,根据这一标准,县技术监督局和农业局合作,制订出“猕猴桃绿色食品技术操作规范”,明细了猕猴桃栽培技术的各个生产环节。通过努力,1997年,周至1万亩猕猴桃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03年,在司竹、楼观建立了“西安万亩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通过该基地的带动,使全县绿色食品生产达到10万亩,2004年,周至10万亩猕猴桃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由西安秦美公司在司竹南淇水建立的秦美庄园,获得欧盟“有机生产技术”认证。

从1995年至2000年的5年间,周至猕猴桃分别获国际、国内15项大奖,在全国第二届农博会上,秦美获得金奖,哑特获得银奖,全国第三届农博会上,秦美获“名牌产品”称号,1999年在昆明世博会,秦美获得金奖。2000年,秦美又获“国际名牌产品”。1996年,周至被农业部确立为全国唯一的“猕猴桃标准管理示范县”,1997年,被中国农学会定为“中国猕猴桃之乡”等。

禁止膨大剂:1994年,四川兰月公司在周至宾馆举行的“猕猴桃膨大剂使用现场会”,拉开了周至果农使用膨大剂的序幕,在此之前,哑柏曾有人用乙烯利促进果实膨大,此次现场会的召开,对猕猴桃果实如何增大、提高产量起到了推澜助波的作用,一时间风靡全县。从1995年至1997年,是周至猕猴桃售价最高的年份,由于膨大剂的使用,周至果农亩收入在2万元以上屡见不鲜,这种低投入、高回报的效益,极大地刺激了果农急功近利的思想,加大膨大剂的使用,增加用药次数,成了果农追求产品的重要手段。市场上还出现了郑州、兰州生产的吡效隆成分更高、更具增大效果的膨大剂,200克以上的猕猴桃已不再成为新鲜事物。然而,膨大剂很快显示出市场劣势,“硬的吃不成,软了吃不急”,口感变淡,风味变劣,市场出现了巩固一片,丢失一片的局面,在果农的园中,也出现了树体早衰,甚至死树的现象。为了消除膨大剂果在市场造成的不良影响,挽救面临危险的猕猴桃产业,1997年,周至县委、县政府发出了“禁止膨大剂”的号召,并利用电视、报纸、宣传车、资料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教育果农自觉抵制膨大剂的使用,执法部门配合宣传,严厉打击经营膨大剂的商贩,对缴收的膨大剂进行销毁。同时,在猕猴桃的销售季节,沿途设卡,禁止膨大剂果的外运。但由于利益的驱使,一些果农仍不听劝阻,继续把膨大剂作为增产的手段,基于此,为了下决心扼制这股歪风,2000年,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各部门的广大干部职工,组成千人百队进驻各村查禁膨大剂,声势浩大。除工作队进驻各村外,县上还成立了四个督查组,分片对禁止膨大剂工作逐日检查。同时,还成立了该项工作的报道组,对查禁情况及时通报。竹峪、司竹、楼观等地有个别果农使用膨大剂,工作队砍掉使用了膨大剂的猕猴桃植株,用车拉上巡回在本乡镇辖区示众。县上领导明察暗访,检查查禁工作。卫生局纪检书记刘兆旭,进驻九峰一个村子,为了查禁工作,40多天不回家,虽患感冒仍坚守工作岗位,受到晋升一级工资的奖励。对工作有疏漏的一名副乡长和一名小学校长,则给予了撤职处分。经过此次的查禁,果农普遍认识到膨大剂的危害性,使用膨大剂得到遏制。但还有部分群众仍在使用,为了彻底解决这一矛盾,县上在查禁的同时,及时调整思路,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并采取“公司加协会,协会连农户”的形式,让企业开拓市场,并与果农签订收购合同,实行优质优价,青化上阳寨冷库李俊华,从2003年开始,连续与果农签订合同,收购不使用膨大剂的猕猴桃,并出口加拿大、东南亚等国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禁止早采早卖:依据《猕猴桃标准综合体》,猕猴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6.2%即为成熟。根据这一指标,秦美、哑特、海瓦德在周至的成熟期在9月底到10月初。红阳、西选二号、西猕九号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不到6.2%时,均为不成熟的猕猴桃。不成熟的猕猴桃由于果实内营养成份转化没有完成,因此,无论从营养、口感、耐贮性都比较差。据县植保站检疫统计,2002年周至外运的第一车猕猴桃在6月15日。早采的猕猴桃进入市场后,很快变软,不能食用,是明显的欺诈消费者的行为。为了遏制这一现象,周至从2000年起,就下发文件禁止早采早卖。为此,县农业局等部门组成技术小组,在成熟季节每天对全县各猕猴桃产区进行成熟度的测定,对早采早卖的客商,公安、工商等部门在外运的交通要道设卡拦截,并收缴了个别客商的生果,予以销毁。同时,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打击早采行为,经过连续几年的禁止,早采早卖得到了遏制。

【郭永社】骆峪乡神灵山人,生于1963年。县农业局果业技术干部,多篇论文在省、市刊物发表,“猕猴桃果肉包装”技术获国家专利。


扫描关注猕猴桃微信公众号1
微信公众号码:sldmht
微信公众号名称:十里地猕猴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