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基础教育路在何方

  • 内容
  • 评论
  • 相关

1359620960_95248700

我国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转型正处在一个“潜力大压力更大”的爬坡阶段,尤其是山区农民文化不高,就业层次低,收入比较少,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到2020年共同实现小康任务艰巨。如不能较好解决农村孩子受教育的问题,其整体素质就难以提高,今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会继续受阻,而“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就会遥遥无期。

农村基础教育,路在何方?近日,笔者为此深入到湖南省郴州市部分农村学校走访。

撤点并校被叫停,学校经费成问题

当前,随着国家叫停和规划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农村教育正在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6月上旬,笔者来到郴州市苏仙区最偏僻的五盖山镇学校调查。

这是一所九年制学校,现管辖三口洞联办小学、镇幼儿园。该校本部有650名学生,其中小学部520人,初中部130人,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五年级起开设信息技术课。2008年湘南特大冰灾过后重建的新校舍一点不比城区学校差,其他如图书室、阅览室、电脑室、音乐室等设施也一应俱全,国家规定开设的课程全部到位,孩子们享受着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

据校长陈自力介绍,近五年来,当地政府就在该镇投入了2000多万元建设学校和幼儿园。但在高兴之余,陈自力也透露了一丝遗憾。如今,城乡学校初中生每生每年公用经费为700元,小学生每生每年为500元。该校650名孩子中就有480名寄宿生,从2008年取消每生每学期70元住宿费后,国家在生均公用经费上并没有给寄宿生增加,寄宿制学校的水电费、床铺维修费、管理费等比城区没有寄宿生的学校要多不少。目前,农村学校寄宿生越多,经费就越紧张,一旦要增加一些比较大的设施设备,学校就要为经费问题疲于应付。

山村小学,撤并容易恢复难

五盖山镇的凉伞坪村地处大山深处,该村学生到三口洞联小读书最远的达15里路,到镇上读书则要达到55里。2008年,该村学校撤并后,六七十个孩子要到村外读书。今年湖南省教育厅下发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后,村支两委决定恢复学校。目前,该村拟建一所花园式的袖珍小学,明年秋季恢复招收1-3年学生,并附设学前班。

但学校撤并容易恢复难,首先是师资问题。陈自力校长坦言:“郴州市各县市区近年来招聘的教师年龄都在25岁以下,大部分是女教师,有的还是外县人。在一个偏僻的山区小学,白天还好一些,一到晚上,一个偌大而空荡的院子,四周都是黑灯瞎火的,就一个女教师,不说她的生活问题如何解决,安全也是个大事!恢复教学点最大的难题就是教师问题。”

地处偏远,老师学生都辛苦

在苏仙区邓家塘乡南水界教学点,笔者看到山里教师生活确实艰苦。杨日昌老师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生火做饭,在校一蹲就是一周,买煤球、交电费均得自己掏腰包,好在他是民转公的老教师,日常生活还好说。而该校前几年新分配来的一位教师则不会做饭,需要的菜、米、油等生活日用品需要到30多里路外的良田镇购买,这位新老师又不会骑摩托车,给其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教学之余,山区的夜晚格外孤寂,想找个说话的人都找不到,只好用几本教学刊物打发寂寞、无聊的时光。苦熬三年之后,这位教师想办法调走了。

汝城县岭秀瑶族乡属边远山区,全乡只有一所完全学校,服务半径达20公里。撤点并校后由于山区农村居住分散、路途较远、道路难行、学生年龄小等问题,给一些学生上学带来不便。简陋的学校宿舍里住着近百名孩子,每周家长要骑摩托车到学校接送学生一次,另外在学校住宿,生活费用加大,每个学生一周约需50元的生活费,相当于家长每年多了2000元左右的负担。而一些住在3~6公里开外的孩子,每天清早6点多起床,翻山越岭走路,赶在早晨7点50前到学校,每天放学再花同样多的时间赶回家。

山区学校盼多给点投入

目前,湖南省农村小学基本按照21∶1的师生比确定教师编制。这一编制标准是在学校规模普遍基于标准状态规定的,而事实上并非所有学校都在标准规模,以城镇学校的情况来推论山区学校是不切实际的。因而,在教师配备上,县级政府要改变以往的“生师比”标准为“班师比”标准,实施倾斜性的师资保障政策,以吸引优秀教师进入山区学校任教。同时,提高山区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

5月下旬,笔者来到苏仙区邓家塘乡,这是一个含有两个瑶族聚居村的山区小乡,去年底已合并到良田镇。原乡里有一所中心完小、两个教学点,这里的孩子上中学要到郴州市十一中就读。中心完小现有156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寄宿,23名教师中有2名专职生活教师;南水界、两湾洞教学点均管辖3个村,分别有48名、62名学生,都开设了1-2年级和学前班,均有3个教师,实行包班教学。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陈旧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听、写、读、背、考”的五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教学的需要,也加重了师生负担。

据该乡中心校校长王琴介绍,经费不足是困扰农村学校的一大难题。山区学校比较分散,学生少,规模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果单纯按照生均公用经费来拨款,山区学校往往捉襟见肘。

她曾多次向上级建议,对规模小于200人的农村学校或不到100名学生的教学点,不能只按生均经费来拨款,应该有一些倾斜政策。令她高兴的是,这几年苏仙区针对山区学校的实际情况,不但在教师编制上给予山区学校重点倾斜,保证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而且在公用经费上做到不足300名学生的中心校,区教育局挤出有限的资金按300名学生下拨公用经费,保证了山区学校的正常运转。

近年来,由于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方针,不少乡、村对学校的投入较少。在郴州市的11个县市区中,北湖区、苏仙区、资兴市、桂阳县、永兴县的财力较好,农村学校基本上消灭了危房,但城区学校扩容和乡镇学校维修压力不小;汝城县、桂东县、安仁县、宜章县4个国贫县、省贫县的财力较差,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无力改善农村教育教学条件,大多靠国家支持和企业及爱心人士的捐助来新建或改扩建校舍。

安仁县教育局副局长卢德贤表示:“在我们这个省贫县,已解决了保证每个孩子‘有学上’的问题,但要做到每个孩子‘上好学’,恐怕还要一段漫长的时间努力。目前,经费投入不足是农村学校发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要想把农村学校办好,必须加大对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学校的投资力度,改善其办学条件。同时,要根据本地经济条件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打破按学生数量核拨教育经费的惯例,从多层面核算和拨付山区农村学校教育经费,设计更系统、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教育经费划拨制度。”


扫描关注猕猴桃微信公众号1
微信公众号码:sldmht
微信公众号名称:十里地猕猴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