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富了孩子却越来越厌学 农村教育短板亟须补齐
今年高考之后,有两组数字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一组是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99万人,网友称之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另一组是今年高考学子的弃考100万人,这其中不少是农村孩子,这使得人们对一向被视为改变人生命运的大好机会――高考的思考更加深入。
当高考“弃考”相遇“最难就业年”,我们该做怎样的思考?为什么现在不少农村孩子不愿读书?为此,连日来笔者到湖南郴州市苏仙区坳上镇、白露塘镇等学校采访。
中学校长的郁闷心事
中考在即,坳上学校校长曹明顺脸上布满阴霾,他的学生在此前的模考中大排名并不理想,对于多少学生能考上重点高中他无法抱太多期待,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学生选择初中毕业就直接帮家里做生意或者外出打工。为此,他感到心痛,却毫无办法。
曹明顺是郴州北湖区石盖塘镇光明村人,当时村里共有40多户200余口人,他是恢复高考后考上中专的第一个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村里的人教育孩子时都以他为榜样,鼓励孩子争取跳出“农门”。身为中学校长的他备受人们尊敬。
然而,近几年,令他郁闷的事情越来越多,学生考上重点高中的越来越少,镇里考上大学的人数也连年下滑,就连教师――这个他最看重的身份,在人们眼里也贬值了,富起来的村民更喜欢调侃他有限的工资。
曹明顺介绍,如今,我们学校无论是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都远远好于10多年前,教学设施设备与城区学校相差无几,美化亮化绿化工程比城市有的学校还要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镇每年要考一二十名大学生,镇初中每年要考20多名中专和重点高中生,到每年8月份家长请“谢师宴”时,都要分批安排任课教师赴宴。那时当老师的虽然工资不高,却有一种成就感,受到家长们的尊敬。学校曾经是郴州市教育的一面旗帜。如今,这所学校的成绩却渐渐褪色了。
曹明顺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和大中专生的不再包分配,大学生找工作难的问题凸显,农村孩子看不到直接的现实效应,家长们也把教育投资与经济回报挂钩,对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产生了质疑。加之近年来郴州城区‘南延东进’的实施,地处南面的坳上镇已纳入郴州市的城市规划。不少农村家庭摇身一变成了百万元户,一些农村年轻人不是“富而思进”,而是满足于现有的富裕生活,‘读书无用论’的风气慢慢抬头,全镇每年难考出几个大学生。”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郴州农村,大学生神圣光环已不再有。以往,农村如果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那是光宗耀祖的事;现在,农村不再羡慕出了大学生的家庭。在有的地方,一些人反而担心供读大学生的家庭会向其借钱。读完大学需七八万元的高额费用,毕业后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已使大学生的头衔不再诱人,对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方向和目的造成很大影响。
曹明顺自嘲地说:“唉,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老家10年前已变成了郴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我老弟虽然只读了初中,现在已经是百万富翁,家里仅靠卖土地就分到了近百万元,不但盖了一栋五层楼的别墅,买了小车,还在附近的宇腾化工厂上班,两口子一个月共有5000多元的收入,‘五险一金’与我们国家公职人员一样交,且还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农活,日子过得比我这当老师的两口子还要潇洒。现在一些上一般大学的大学生毕业后还要靠家里补贴,还比不上在村里工厂工作的收入高,两相对比,城郊孩子哪有一心苦读考大学的动力!”曹明顺无奈地感叹道。
扫描关注猕猴桃微信公众号1
微信公众号码:sldmht
微信公众号名称:十里地猕猴桃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